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4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纪念 > 纪念文章 >

《陶述曾·耿马之行(1942)》编后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回望大约二十五年前,本人为发掘鄂东地方儒学圣地问津书院的历史,编写《江黄学府---问津书院》一书,其中写到清末问津书院一批生员,如张荆野、李开侁、陶炯照等被张之洞选到经心精舍读书。经时在广东韶关离休老人陶守潜(陶述曾的族侄)介绍与在美国陶炯照的长孙、陶述曾的儿子陶鼎来老先生通过越洋电话、邮件方式建立了联系。

(陶守潜赠送的诗)

  后来陶鼎来老先生回北京定居,2013年要我去北京他的家中,给了我他父亲陶述曾的《耿马之行》影印本,并委托我在家乡湖北出版这本日记,还签订了一份版权委托书。陶鼎来老先生说,《耿马之行》是他父亲陶述曾抗战时期在云南耿马写的日记。日记原有三本,分别是修“滇湎铁路”、“滇湎公路”和这本毁坏“滇湎铁路路基和公路”。1966年,父亲陶述曾害怕家中日记丢失,便将两本修“滇湎铁路”、“滇湎公路”日记和部分资料寄放在隔壁一位省政府主要领导家中。没想到后来寄放在隔壁的日记资料都丢失了,只剩下这本在家的日记留着。

(彩印耿马之行原件)

   陶鼎来老先生是我国著名农业工程学家、社会活动家、第四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对陶鼎来老先生的简介:“1920年10月20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今新洲)陶胜六乡。1938年毕业于广西省桂林高级中学。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美国,1947年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业工程系,获农业工程学硕士学位元。1948年由美回国。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北方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业机械应用修理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兼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院长、国家科委农业工程学科组副组长、中国华北平原农业项目办公室主任及协调员等。2016年2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陶鼎来西南联大毕业证书

陶鼎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业工程硕士学位证书

   陶老先生参与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农业工程工作的研究机构——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主持了我国农业领域第一个使用外资的农业项目——华北平原农业项目,倡导将系统工程的思考方法应用于工程建设。着有《农业工程》、《沧海寻踪》等。2013年获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颁发的“中国农业机械发展终身荣誉奖”。”其祖父陶炯照、父亲陶述曾、叔父陶希圣都是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人物。

  陶炯照,号月波,(1863-1921) 清黄冈县(今武汉新洲区)人。问津书院、两湖书院优等生,后进经心精舍。于1897年获选黄州府学拔贡,1898年考取“八旗汉教习”,1908年参加经济特科考试,录取第四名。因第一名为广东梁士诒,遭慈禧太后全榜不用。曾至晚清重臣荣禄家教书。历任陕西提学使沈卫幕府;河南夏邑、新野、叶县、洛阳诸县知事、东三省总督督署文案、湖北军政府财政司秘书、湖北黄陂县知事、河南省政府秘书长、河南汝南道道尹。

(陶月波书法)

   叔父陶汇曾,字希圣,(1898-1988)北京大学法科毕业。曾在北京、清华、燕京、师大、朝阳等大学讲学。致力于法制史、社会史及政治思想之教学及研究,三十岁即成为北京大学名教授,出版《中国政治思想史》等多种学术著述。创办《食货》半月刊,领导形成食货学派。

  后担任蒋介石侍从秘书,任《中央日报》总主笔、董事长,国民党权威理论家,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

陶鼎来在台北陶希圣夫妇墓凭吊

  父亲陶述曾,字翼圣,(1896-1993)北京大学土木系毕业,曾参加五四运动。是我国著名土木工程专家。历任河南大学土木系主任、军事委员会工程委员会副总工程师、湖北省建设厅厅长、武汉大学教授。1949年后,历任湖北省交通厅厅长、水利厅厅长、副省长,湖北省第一、二、四届政协副主席、第五至七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二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耿马之行》日记详细描写了身为工程技术人员的陶述曾带人亲自毁掉自己刚筑好不到几天的公路。正如他所述:“我到耿马的主要任务是破坏由自己和两千多生命及一万多民工修成的汽车运输便道……”

  陶述曾带人要毁掉的是当时滇缅铁路衔接缅甸的路段,路基以及配套的桥梁涵洞基本上修好了。为了防止日军利用滇缅铁路路基向云南腹地前进,由蒋介石亲自接连下令,催促龙云彻底破坏。

  1942年5月31日,走了二十几天,刚回到祥云县城,时任第一工程处处长的陶述曾带领着滇缅铁路200名职工,在离密支那不远的南梯知道日军已经占领密支那,只得历经千辛万苦,穿野人山,渡过伊洛瓦底江和怒江,在成千上万的难民人流中匆匆逃难,他带的人失散了一半。回到祥云的第二天,6月1日,就接到滇缅铁路督办曾养甫从弥度的指示,指名派他前往耿马组织指挥破路。

  当时耿马、孟定都是土司统治的地区。在祥云、弥度盛传耿马、孟定土司都已经投敌,谁也不敢进去。从祥云到耿马要绕道前去,有一千多里路,而且雨季来临,旅途极为艰难。

  陶述曾参加修建滇缅铁路的时候,有两年左右的时间是在耿马、孟定的地域。他和两位土司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友谊。他绝对不相信那些流言蜚语,坚信两位土司是坚定的爱国者,于是他亳不犹豫带领了几位元助手组织破路……日记从6月1日至8月2日,他们奉命从祥云到耿马孟定组织破路的所见所历。

陶述曾日记耿马之行1942手稿

  陶鼎来老先生生前曾对我寄予厚望,他亲笔签署了一份出版委托书,并邀请在台湾的族侄陶德友先生作为出版委托书签署证人,希望我能在家乡湖北出版他父亲陶述曾的日记《耿马之行》。这份委托书不仅承载着陶老先生的深厚情感与期待,也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与动力。

  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经过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精心策划,以及后来陶德友先生从陶震先生(陶鼎来先生的长子)那里的日记手写本原迹,《耿马之行》终于得以面世。在此,我要对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社长魏耀武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为这部日记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与无私奉献。同时,我也要感谢华中师范大学的周国林教授,他在百忙之中拨冗为这部日记书写了序言,为它的出版增添了更加厚重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耿马之行》的出版,不仅是对陶述曾先生那段历史经历的缅怀与纪念,更是对后人的深刻启示与激励。它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信仰、勇往直前,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不息。这部日记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与价值观念,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求真理、去奋斗拼搏、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