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从军的水师统领陈铁侯(4)
时间:2025-08-05 09:45 来源:人文武汉 作者:余峰
六、南北飘零关说飞将 民国建立后, 陈孝芬出军政府理财司,就任鹦鹉洲竹木商捐局局长。陈孝芬素喜写稿见报,在汉阳鹦鹉洲竹木商捐局长任上时,与初办《民心报》的黄安同乡蔡寄鸥过从甚密,频与交流作文,投稿办报;蔡寄鸥则常过汉阳,“相与泛舟载酒,作吟风弄月的遨游”。因为热爱办报,他离任局长后即自己创办《正心报》,社址设在武昌大板桥原教育杂志社,以做官的仅余积蓄,再利用原革命党同仁所留的铅字机器,勉强维持经营报社。后来机器被人设计据为私有,《正心报》只能休刊停办,陈孝芬一度陷入困窘无着、南北飘零境地。 清季云南鹤庆有一名将,乃广西提督“飞将军”丁槐(1849-1935),中法之役曾在宣光城击败法军致其投降,民国后封陆军上将,被黎元洪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与陈孝芬相交甚洽。 民国十二年(1923),段祺瑞、冯国璋与大总统黎元洪为护法争斗,丁槐奉黎元洪之令,为两广宣慰使,密携大总统五方印玺南下上海,陈孝芬随行丁槐,住在英租界大马路湖北同乡开的泰安客栈,准备同往广东,收抚两广军队丁槐旧部,不妄起兵衅。 当时湖北广济居正(居觉生)亦在上海环龙路,得知丁槐将南下云南两广,认为于广州孙中山及革命前途不利,专门亲往泰安客栈,找到老友陈孝芬关说,请陈劝阻丁槐南下。陈为故交旧谊及军国大义所动,受其所托,当晚即与丁槐作彻夜长谈,痛陈利害,参谋去留。丁槐当时己年近八旬,须发皆白,对南下介入纷争也心存顾虑,遂滞留上海,并移住洋人开设的克利西饭店,结果淞沪护军使卢永祥设计,丁槐被租界洋人巡捕借口犯“盗取印玺”事缉拿,经交涉后返京交印,闲居北京。陈孝芬之后曾任湖北蕲春县长、谷城县长、省民政厅科长等职。
清云南鹤庆抗法名将丁槐,网络图片 七、语阻同乡兵剿民变 1927年初,湖北农运轰轰烈烈,四月中旬,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特派员王鉴与妻夏国仪,在家乡黄安县西南高桥区与二程区西砦会,发动女子剪发放足,意外引起王陈两姓族群的协会、防队械斗,新旧矛盾逐次扩大,双方互有伤亡,王姓虽有县党部派程挟超率县自卫大队支援,亦屡遭败绩,且多人被捉扣押。 当时,国民党候补中执委、湖北省党部执委董用威(董必武)任湖北省府常委(时未设省主席,由张国恩、孔庚、董用威三位常委当值主政)兼农工厅长,得黄安县党部特派员来汉求援信,即欲派兵助剿,二程桐柏西砦会大程会等陈姓头领也派人赴省,知会在省陈姓乡贤名宦陈鸿翼(陈逵九)、陈孝芬求救。陈孝芬是董必武的旧知友好,当下激切鼓舌劝阻:农运工作操切易激民变,如演变成大流血之惨剧,“何以见故乡父老?”董闻此言也觉有理,冷静之后收回成命,改请黄安县长李墨林和三十军驻黄安办事处吴指导员出面,调停谈判,妥善处理两方伤亡及被俘人质,止息干戈。 八、机变附敌颇有善评 鄂豫皖红军大部撤出黄安县后,1932年冬,国民政府为加强鄂东统治,设立第四行政督察区,辖黄安、麻城、黄冈、礼山、黄陂五县,并将公署办公地放在黄安县城,公署下设一个秘书室与四个科,陈孝芬任秘书室主任,协助专署专员程汝怀(程同时另兼区保安司令、黄安县县长),联络武汉黄安同乡会捐款捐物,实行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政策,在各地农村特别是黄安县北,发放耕牛、种子、农具,恢复农业生产。一年多后,陈孝芬离职他就。 1938年武汉沦陷后,陈孝芬留在武汉,后附敌担任伪武汉市警察总署秘书长一职,与伪武汉市警察总监刘翰如共事期间,亦曾参与刘翰如秘密与新四军五师接触,帮五师部队筹运枪弹医药食盐,支持敌后抗战。武汉光复后,国民政府以汉奸附敌论,将其拘捕入监四年。共和国成立后,陈孝芬任湖北省文史馆馆员,曾多次参与省参事室活动,提供不少有关辛亥首义史料,另著有《药食之言》,1960年因病逝于武昌。 曾有同乡秀才老友在一文中评陈孝芬:“他人极平和,与同志们情感极洽。文学社与共进会的摩擦,差不多闹翻了,秘密机关的组织,全赖他从中调解,,,然而革命的论功行赏,何曾记得陈孝芬鸣鸣呼?殿上争功,拔剑者尽多悍将;绵山退隐,守义者尚有介推”,这可以算是对辛亥革命元勋陈铁侯生平的一种感性总结。 2025年7月修改 参考文献资料: 【1】:唐健主编,《红安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胡香生《新中国民革地方组织与纪念辛亥首义—辛亥报人朱峙三之子胡香生辑述》,2023-06-30; 【3】:黄铉《始终不渝的辛亥革命志士梁维亚》,2014-04-11; 【4】: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军政府文献资料汇编》,1986; 【5】:郭世佑《谁是武昌起义主要筹划者》,《历史学家茶座》2011年第2期; 【6】:《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特权阶级种种》,中国社科出版社,1985; 【7】:贺觉非冯天瑜著《辛亥武昌首义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8】:台湾中华书局主编,《中华民国建国史》第1编,1985; 【9】: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錄》, 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五年; 【10】:胡文《辛亥革命前后的李基鸿》,《湖北文史》总第90辑,2010; 【11】:著者不详,《共进会与文学社述略》,团结报团结网,2019-04-29 ; 【12】:郭世佑《教科书外说辛亥》,原载《历史学家茶座》2011年第2辑; 【13】:湖北省政协,《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3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 【14】:政协红安文史委员会,《红安文史资料》第1辑,1988; 【15】:政协湖北文史委员会,《湖北文史资料》总第32辑,1990; 【16】:郭家齐主编,《红安县革命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17】:中央文献出版社,《董必武传》,2006; 【18】:蔡寄鸥:《四十年来见闻录》,民国21年;《武汉新闻史》,民国32年;《鄂州血史》,龙门联合书局,1958; 【19】:王恒忠提供湖北红安县《天台陈氏宗谱》。 |
- 上一篇:朱镜宙与少年中国学会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