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的诗情才气与起伏人生
辛亥革命网 2025-10-23 10:51 来源:团结报 作者:孙慧娟 查看:

吴石诗作
近日,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蓝本的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播,让牺牲的吴石烈士再度进入大众视野。吴石早年树立崇高的理想,抗战胜利后又作为民革早期组织的一名成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多次提供关键情报,后来因为叛徒出卖被捕,最终英勇就义。虽然一生戎马倥偬,吴石却又被称为能文、能武、能诗、能词、能书、能画、能英语、能日语、能骑、能射、能驾、能泳的“十二能人”。本文通过剖析其生前留下的四首诗,解读其令人感佩的诗情才艺、人生际遇和价值追求。
九一八事变后的愤懑与抒怀
吴石出身福建省闽侯县的寒儒之家,未及成年便投笔从戎,参加辛亥革命。后来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吴石短暂在军队任职,于1929年留学日本,进入日本陆军大学学习。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悍然侵占中国东北。
此时正在日本留学的吴石悲愤异常,提笔写下了这首《时事》:
惊传辽朔播风尘,遗恨无端耻辱新。
政事方深棋劫局,斯民几有瓦全身?
虏龙边塞谁轻卖,燕赵豪雄已失真。
安得神州坚众志,古来三户足亡秦。
这首《时事》对仗工整,情感真挚。首联写出了自己听到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震惊,近百年耻辱再添一桩。颔联感慨世界局势变幻莫测,中国何去何从都是困境。颈联痛斥了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痛感中国缺少反击日寇的豪杰。尾联重提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古训,表达了坚信中国人民必然战胜日本侵略者,也表明了自己坚决抗日的决心与意志。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题遗山诗》曾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吴石暂时离开中国军界,前往日本留学,目的是学习更为先进的军事理念,保家卫国。没有想到日本军队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国家民族惨遭外敌入侵,自己远在敌国留学,一时无法返国重整破碎的山河,怎么不令人感伤!
烽火硝烟中的奋进与愁苦
1934年,吴石回国后任职国民政府参谋本部,专门负责对日情报工作。七七事变后,吴石凭借对日本国情和军事作战领域的专业研究,逐渐获得上级的欣赏。整个抗战过程中,吴石辗转各战区,在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桂柳会战等大型战役发挥自己运筹帷幄、制定作战计划的特长,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贡献心力,成为一名坚韧的抗日将领。
1941年春,故旧好友亦为福建同乡的何遂做了66.4米长的《长江万里图》,邀请吴石作诗唱和。吴石分别在川江段、三峡段、武汉段、九江段题写了四首诗,其中武昌段的诗是这样写的:
武昌夏口大江流,廿二年前忆旧游。
几度探幽攀古阁,也曾寻醉踏芳洲。
孤心郁勃隐双剑,共济安危托一舟。
楚客江篱无限感,秋风斜日更添愁。
这首诗因画而发,回首过往,触景生情。首联提到“廿二年前”,指的是1919年,何遂被孙中山领导的广州护法军政府任命为“靖闽军司令”,与吴石等人联络福建义士,共襄盛举,推翻军阀李厚基,事泄失败,两人结伴逃亡到了武昌。无论是“探幽攀古阁”,还是“寻醉踏芳洲”,带给吴石的都是愁苦与烦闷,二十多年为国为民,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颈联“孤心郁勃隐双剑,共济安危托一舟”,写出了吴石与何遂于时代洪流中相逢,志同道合,怀揣着理想与抱负,成为生死之交。颈联中的“孤心”和尾联中的“楚客”,既阐发了自己的苦心孤诣,也表达了对于时局隐约的失望。其实,吴石不止一次来到武汉。他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曾经跟随北伐军来到南京,后来南北议和,进入武昌第二预备军官学校受训。回首过往,恰如秋瑾那句著名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物是人非,令人唏嘘!
抗战胜利后的失落与感伤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可是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高官们发着国难财。具有理想主义情结的吴石一心报国,当然不能容忍,多次表示率领军队奔赴抗日前线。可是蒋介石根本不让他带兵打仗,白崇禧赏识他的才学,只给参谋性质的中将。吴石写了一张条幅,表达自己苦闷的心境,全诗如下:
一昔飘萧作雨鸣,
繁霜槁叶簇秋声。
却从笔墨离披(处),
写出人天起灭情。
此张条幅以草书行笔,纵132厘米,横32.5厘米,被友人收藏,中间缺一“处”字。上款书“在桥先生雅属”,纪年署“己酉夏仲”,“己”是“乙”的笔误,乙酉系1945年,夏仲正当抗战胜利,署款“吴石”,钤朱文圆印。“雨鸣”出自《诗经·郑风·风雨》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比喻在黑暗环境中仍坚守气节的志士。
“飘萧”“繁霜”“槁叶”“秋声”等皆是萧瑟之象,说明吴石对于抗战胜利后的未来去向存在忧虑。这段时间,吴石与周恩来、叶剑英等人有过短暂的接触,为他愁闷的心绪点亮了一盏微弱的灯光。
绝笔诗中的坦荡与从容
1946年,吴石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彻底失望,毅然决然转身,踏上了一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关键军事情报的道路。1947年4月,吴石同中共华东局负责人刘晓见面,与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紧密的联系。此后,吴石往返上海与南京之间,将大量情报通过情报员转交华东局。
1949年,吴石跟随国民党政权转进台湾,担任参谋次长,继续通过中共华东局情报员提供军事情报。不幸的是,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被捕,造成整个台湾地区党组织和情报系统的破坏。吴石受牵连被抓,在监狱中坚贞不屈,被判处死刑,最终于1950年6月10日被押赴台北马场町刑场。临刑前,吴石从容作了这首《绝题》:
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
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
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
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全诗以悲壮的基调贯穿始终,读起来让人荡气回肠,不胜唏嘘。“茫茫”“悠悠”运用两重叠字,增强了诗句悲壮沉郁的格调,将天意未可窥、世事更可知的气氛呈现于世人面前。自己的理想不变,壮志却未曾实现,五十七年转瞬即逝,唯一留下的是赤胆忠心,差可聊慰自己与亲朋。据当年承办“吴石案”的李资生记述,颔联中的“太”应该为“可”。“太”与“可”虽一字之别,而词意迴然,前一字隐约着吴石的某种悔意,后一字代表着吴石的视死如归、坚贞不屈。原本意思明确的诗句被国民党当局恶意改动,其用意不言自明。
吴石曾经跟随闽籍诗人何振岱学习填词作诗,两人相知甚深。何振岱总结吴石诗作的特点:“诗骨清而语洁,览物写景皆有会心,而跃马横戈、悲歌慷慨尤不胜其故国河山之感。盖其身之所经、目之所触正有耿然不能自已者。劳者谣而病者呻,读君诗亦可知其志矣!”此评价精准恰当,以上几首诗可见一斑。追溯前尘往事,不禁令人感慨,让人缅怀吴石将军的高尚情操和诗情才艺。亦可感受到其的确如墓志所写的那样,“才学渊博,文武兼通,任事忠慎勤清,爱国爱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