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军士生遇见辛亥元勋后裔:一堂跨越百年的“行走思政课”
时间:2025-07-03 09:56 来源:武昌职业学院 作者:任娟
当军士生遇见辛亥元勋后裔:一堂跨越百年的“行走思政课” ——武昌职业学院创新红色教育赋能新时代育人实践
【现场】历史细节点燃青春热血 “祖父在危急时刻说‘不能等死’,毅然扣动扳机——这‘敢为天下先’的血性,正是当代青年应有的担当!”6月20日,武昌职业学院二号报告厅内,辛亥革命元勋熊秉坤长孙熊永铸的讲述,让300余名身着迷彩的军士生屏息凝神。当他展示一张泛黄的辛亥首义布防图时,后排学生齐刷刷站起——这一刻,历史不再沉睡于课本,而是化作灼热的信仰火种。 一、军民融合育人的“昌职样本”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定向军士培养院校,武昌职业学院已累计向部队输送10万余名军事人才。其3225亩校园坐落于武汉汤逊湖畔,不仅是省级国防教育基地,更以“厚德强能、励志创新”的校训,构建起独特的育人生态: 专业硬实力:无人机技术应用学院拥有国家级实训基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入选省级“双高计划”; 思政软内核:打造“四有”育人理念(心中有爱、眼中有人、肚中有货、手中有艺),获评“全国思政工作创新示范案例50强”; 实践深融合:军士生部队立功受奖率达6.7%,近三年涌现130名志愿服务标兵。 二、历史见证者的精神接力 本次报告会的特殊嘉宾,构成一部“行走的红色教科书”: 熊永铸(武汉辛亥首义研究会党支部书记) 身份标签: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的熊秉坤长孙 讲述主题:《首义之区 英雄之城》 精神传递:“辛亥精神内核是‘勇担民族义、敢为天下先’——这应刻进青年骨血!” 黄呈晓(湖北省纪委退休干部) 军旅底色:1968年参军,1992年上校转业 文化传承:著作《山水秋韵》成为校社“文化帮扶”载体,由湖北木兰花中心捐赠200册 三、创新课堂:打破围墙的思政教育 活动以“三维融合”重塑教育形态: 沉浸式参访 军士一大队实战化训练场——展现“钢铁纽扣”工程的硬核作风; 无人机学院实训基地——触摸科技强军的创新成果; 教工之家文化墙——感知“三温三度”(温暖、温馨、温度)管理理念。 仪式化传承 文献捐赠:熊永铸献出家族珍藏《共和先声——熊秉坤纪念文集》; 国旗礼赞:军士生回赠汉绣班手绣国旗,丝线凝结爱国匠心; 书香接力:黄呈晓著作入驻图书馆,成为“红色共读”指定读本。 行动宣言 副校长程辉建提出“红色育人三纲领”: “深化‘绣红旗’等公益品牌,激活非遗汉绣与红色诵读载体,以‘政治、军事、品德、作风、责任’五个过硬锻造军士铁军!” 四、红色基因如何转化为育人密码? 武昌职业学院的探索给出启示: 资源联动:聚合“五老”力量、公益组织、媒体矩阵,构建协同育人生态圈; 载体创新:清明祭扫向警予烈士陵园、红色故事大赛等实践,使思政教育“可触可感”; 成果转化:定向军士培养模式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形成“三维一体”育人范式。 历史与未来的对话,从来不是单向讲述。当青年之手抚摸绣国旗的金线,当学子之耳听闻百年前的枪鸣,红色基因便在这“触碰—共鸣—践行”的链条中完成代际传递。武昌职业学院以军民融合为基,让革命精神从展馆走入实训场,从文献渗入青春血脉——这恰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铸魂答卷。 |
- 上一篇:熊永铸武昌职院开讲:辛亥烽火照今朝,红色基因永流传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