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4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写真 > 纪实 >

孙中山与《建国方略》中的运河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多次提到运河,他不但对已有运河有深刻的认识,还提出了治理开发运河的主张。

  运河是沟通自然河流的人工水道。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为浩大的人工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伟大奇迹。其自北而南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及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连接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地区商业城镇的发展与经济文化交流。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一《孙文学说》中论述“行易知难”时,专门举了这条“南起杭州,贯江苏、山东、直隶三省,经长江、大河、白河而至通州,长三千余里”运河的例子,从中可见其对中国运河的认识主要有四点:其一,高度评价运河的重要性,称之为“世界第一长之运河”,并将运河与长城相提并论,指出运河是“与长城相伯仲”的“浩大工程”;其二,高度评价运河在经济、交通方面发挥的作用,称运河为“南北交通之要道,其利于国计民生,有不可胜量也”;其三,客观评价了运河衰落的原因,指出“自东西通市之后,汽船出现,海运大通”,导致“漕河日就淤塞,渐成水患”;其四,指出了当时恢复运河的努力以及面临的困难,称“近有议修浚江淮一节以兴水利者,聘请洋匠测量计划,已觉工程之大,为我财力所不能办,而必谋借洋债,方敢从事”。

  《建国方略》关于“行之非艰,知之惟艰”的论证中,孙中山不仅举了中国运河的例子,还提到当时世界上多条运河的开挖情况:一是苏伊士运河,该河地处地中海和红海之间,1798年,拿破仑有开苏伊士运河的想法,但未能实施,“其后地拉涉氏乃提倡创立公司以开之”,于1858年成立公司,至1869年开凿成功,后为英国所占;二是巴拿马运河,称地拉涉氏开凿苏伊士成功后,进而提倡开凿巴拿马运河,以联络大西洋与太平洋交通,遂于1882年动工,结果一败涂地,原因在于预算过差、疾疫流行。其后美国政府决议继续开凿巴拿马运河,1904年起先除灭蚊子,改良卫生,1907年正式施工,1915年告成。

  孙中山不但对已有运河有深刻的认识,还提出了治理开发运河的主张。《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篇首”中,提到“修浚现有运河”,即分别修浚杭州至天津间运河以及西江至扬子江间运河;还提到“新开运河”,即分别新开辽河至松花江间运河以及其他运河。在接下来所列的5条“第一计划”中,第4条即为“开浚运河,以联络中国北部、中部通渠及北方大港”。

  在“第二计划”关于“建设内河商埠”的论述中,孙中山特别重视长江与运河交汇的镇江商埠,称镇江“在汽机未用以前,为南北内地河运中心重要之地。而若将旧日内地运河浚复,且增浚新运河,则此地必能恢复其昔日之伟观,且更加重要……而又以运河之南端直通中国最富饶之钱塘江流域。所以此镇江一市,将来欲不成为商业中心,亦不可得也”。

  在“第二计划”关于“改良现存水路及运河”的论述中,孙中山特别提到了北运河、南运河的改良计划。针对镇江对岸直至天津的长逾900公里的北运河,指出已着手详细测量,改良工事不久可以起工,还提到计划将淮水注江的一段改造为运河,以代替“江北一段运河之用”;针对南运河水路系统的改良,计划浚广浚深芜湖至宜兴间水路,以连接长江与太湖,又开浚一深水道贯通太湖,以达南运河苏州至嘉兴间的某一节点。在嘉兴分为两支,一支循嘉兴至松江的运河,达黄浦江;另一支则通至乍浦的计划修建港口。

  总之,水运是最便捷、最经济的运输手段,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然河流大多东西走向,需要开挖人工运河以弥足水路交通的不足。孙中山是一位具有广阔国际视野与前瞻性战略眼光的杰出领袖,这种融贯中西的全球视野,使其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极具世界影响力的战略思想家。《建国方略》中多次提到运河,无论是关于已经废弃的京杭运河的论述,或者是对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的论述,还是关于运河的规划,都表明了孙中山对水运交通建设的重视。孙中山关于运河的见解和规划,对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作者:李德楠,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