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正书院三大宗师九十余高才(4)
时间:2025-04-14 13:36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叶祖荫
云南袁嘉谷(1872—1937),字树五,别字树圃,自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县人。15岁补博士弟子员,21岁科试第一,咨送经正书院为高材生。1894年“试行第一,乡试中式第二”。1898年“春闱不第……发愤归”。1903年,清朝廷开经济特科,袁嘉谷赴京会试,先中进士,入翰林院,授编修职。又得尚书魏光寿推荐,应“经济特科”试。经济特科分两次考试,先考策论时事,袁嘉谷作了一篇洋洋万言的大文章,陈述对时势和革新的看法,见解精譬,文理流畅,又写得一手王欧合流的好字,深得考官赏识。之后殿试,据传当时为慈禧太后亲自面试。榜发下来,袁嘉谷中了“经济特科第一”,即俗谓“状元及第”也。1904年,袁嘉谷奉派赴日本考察教育,兼任云南留日学生监督。次年回国,任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1906年,受命为浙江提学使。哀嘉谷在云南近现代文化史上,是一位著名人物,其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著作也颇多。在史学上,有《滇绎》、《云南大事记》、《石屏县志》以及《卧雪堂文集》。清末,昭通发掘出“孟孝踞碑”,袁嘉谷即对其作了考证,写成文章赠给友人和学者参考,民国后,又汇为《汉孟孝踞碑题跋》一卷。后来在昆明发现一块“马哈只碑”,袁嘉谷经过考证,确认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在家乡为其父所树之碑。这一研究填补了《明史》中关于郑和籍贯的空缺。之后袁嘉谷听说玉溪李鸿祥得到郑和后裔收藏的家谱,即派学生李士厚前往调查,由李写成《郑和家谱考释》。二十年代以后,袁嘉谷又参加《云南丛书》的编辑,分工编辑《滇诗丛录》,搜集了古往今来云南的诗作,共100卷,是至今为止篇幅最大、存诗最多的云南诗歌总集。在文学上,袁嘉谷主要以诗歌创作为最丰,后集成《卧雪堂诗集》12卷、《卧雪堂续集》2卷,约840余首古体、近体诗。他对诗歌各体都较精通,在音律方面尤其高超。他的诗铿锵动听、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在经学研究方面,袁嘉谷著有《经说》、《四书札记》、《移山称随笔》、《讲易管窥》、《乙春课经录》等。在书法艺术方面。袁嘉谷早年学欧阳询,后学王羲之,旁通米、颜、褚,最终自创一体,世称“袁家书”。1922年,云南创办私立东陆大学,聘袁嘉谷为国文教授,他本属重金聘请对象,但他坚决不领聘金、薪水,还捐款千元作为大学资金。直到1931年大学由私立改为省立,他才开始领薪。这期间,他还编印了《东陆诗选》共4集,20卷。 李坤(1866—1916),字厚安,自号思亭生,一号栋生,又号雪道人。云南昆明人。生于甘肃,青年时返回云南,先后以杨高德、朱庭珍、许印芳为师,治诗古文及经史学。,经正书院创立,李坤即以高材生住院肄业。1893年起应乡试,“三上春官”,中光绪二十九年癸卯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回云南,为云南高等学堂教务长。民国后,为国文教授,间作唐继尧顾问。早在经正书院时李坤“虽学于杨许诸君,然其所至,非诸君所能囿也。”袁玉钧评曰“滇中最近诗人,必推孙李二君。孙谓呈贡孙君清元,李即谓君李坤也。君以充栋之稿,而自定其集,所存不过三卷,其精可知。文如《岩栖月谷诗序》、《先考府君墓志铭》诸篇,虽柯拌湖为之,又何以加焉。”袁嘉谷最推崇的近代诗人中,其中之一就有李坤。李坤性嗜酒,工鉴别,喜收藏金石书画,爱好书法,所作行楷,“往往得宋、明人意”。常说“诗文用古字,不如用字古”,著作有《思亭诗抄》3卷、《雪园文抄》2卷、《云南温泉志》1卷、《明滇诗拾遗》1卷、续拾遗1卷、《古文一隅注》4卷、《齐风说》1卷、《楹联》1卷、《筱风阁笔记》4卷,综名之《雪园丛书》。又有《说文引诗考》4卷,《花浪楼存古录》、《阅古录》、《随笔》若干卷等。已刊行的,仅有《雪园文抄》二卷。 张学智(1870—1949年),字愚若,昆明人。4岁丧父,靠母亲以针黻维持一家生活。张学智不负母望,勤俭度日,勤恳待人,勤奋学习,以优异成绩考入五华书院。光绪十五年(1889)乡试考取(乙丑恩科)举人。光绪十七年(1891)经正书院建立后,他又以高材生身份被选入这所云南最高学府。光绪二十四年(1898)参加会试(戊戌科)中进士,入翰林院。是年,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矩,张学智离开翰林院,回乡处理丧事。在乡守孝期间,张学智不忘经正书院传统,应已在各府、州、厅、县管理书院的同学之约,曾先后在昆明五华书院、楚雄龙泉书院、普洱宏远书院任教授,为学子们讲学、授课。各书院学子得聆听进士、翰林演讲,很受鼓舞。守制结束后,他回到北京,被朝廷派往浙江,历任浙江瑞安县、金华县、平湖县、嘉兴县县令。在平湖县任上,还担任了浙江省府参事,参与了清末浙江推行新政的议政和改革。辛亥革命以后,离开浙江暂住上海。于1915年回到昆明,在翠湖边西仓坡筑若园,主楼高三层,可仰观五华山,俯视滇池。从此不参政事,终日以观景,写诗,养花,念佛度日。
“经正书院三大宗师九十余高才”对云南历史文化的贡献,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他们中的相当一批人与时俱进,在考察时务、留学海外,研习西学等的实践中,善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时从各个渠道传入的新思想、新潮流进行对比分析,尊古不复古,守正不守旧,敢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正视清末的“时局”。对当时外强虎视眈眈,朝廷卖国求荣,官吏贪污腐败,民众水深火热,专制政权日暮途穷的现实,具有较为清醒的“先知先觉”。他们敢为天下先,不惜抛弃“功名前途”,勇于探寻唤醒民众,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真理,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推翻封建专制,实现民族复兴的民主革命潮流。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吕志伊、杨觐东、张华澜等。 |
- 上一篇:首义金刚,铁血风采-祭辛亥元勋吴醒汉将军铭文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