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4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纪念 > 纪念文章 >

经正书院三大宗师九十余高才(2)

  三、彩云南现

  “经正书院三大宗师九十余高才”对云南历史文化的贡献是前所未有的。首先他们全力兴校办学,潜心云南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倡“学经”、“守正”、“致用”,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从根本上改变云南落后面貌之现实“时务”结合起来,以教育为本,师生传承,身体力行、孜孜不倦,终于使云南在清末最后的20年间,以经正书院的创建和优异成果为标志,造就了一批令人瞩目的人才,创造了云南前所未有的历史、文化及教育成就。使云南一跃成为当时可与沿海、内地发达省份相比肩的一个教育强省。在云南近代历史的舞台上,彩云南现,英才辈出,异彩纷呈,竞显风流。在教育、文化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者即三大宗师陈灿、许印芳、陈荣昌及后继者中的秦光玉、钱用中、陈启周等。

  陈灿,字昆山。生于道光三十年(1850),卒年不详,贵州贵阳人。同治八年(1869)中举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以主事用,签分吏部。光绪五年(1879)捐知府,调往云南试用。“居官清慎勤能,故所至皆有循声”。光绪七年(1881)任澄江(治所在今澄江县)知府,每月课试凤山书院生童。澄江文庙有一块“赵孟頫书范忠宣公忠恕碑”,系明万历年间澄江知府刘懋武镌石。在“咸同之乱”后流落于民间。陈灿设法寻回,认定是赵孟頫所书,遂重立并书跋:“此书圆腴遒劲,定为吴兴真迹,且忠宣所言忠恕,都人士子终身行。刘公刻此,意深远矣。兵燹后,余由民间访得,移置书院,后学其永宝之”。光绪八年(1882年)任楚雄府(治所在今楚雄市),整顿义学,设义馆教穷民。光绪十年(1884)任顺宁府(治所在今凤庆县),“建筹备仓而旱涝无虞”。“捐书籍增奔火而文化聿兴”。光绪十五年(1889)任云南府(治所在今昆明市)知府。光绪十六年(1890年)兼护盐法道,会同各绅办理积谷备荒,建丰备仓,“为二百余年来未有之善政”。并主持筹建经正书院,亲自拟定条规章程。光绪十八年(1892),陈灿署临开广道(治所在今蒙自市)建道成书院。署云贵总督兼巡抚谭均培对陈灿的考评是“为守兼优,熟谙边务”,遂升迤南道(治所在今普洱市)。光绪二十二年(1896)倡捐改建原凤鸣书院,更名“宏远书院”,建筑仿“五华书院”、“经正书院”,陈灿提笔写下大门楹联“坦荡荡襟怀,看山梁翔雉,濮濠游鱼,放眼时无非道妙;活泼泼天趣,喜绿草风光,白莲霁月,满腔子都是生机”,并购图书3834册。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灿任云南粮储道,“积谷备荒,并设蚕桑虫蜡等局,为民生利”。光绪二十九年(1903),经正书院撤销,设立云南高等学堂,陈灿又出任总办。光绪三十年(1904)署云南按察使,建议设立“东文学堂”,是为云南第一所日文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署云南布政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立云南省学务处总理全省学政,陈灿兼任总理。《新纂云南通志》说“陈灿宦滇,兴学为重”,“尤为人所称道不置者,于滇云文化关系甚大”。有云南籍庶吉士在帝师翁同龢面前盛赞“陈灿之直”。云南著名学者陈荣昌在贵州任职时,也颂扬两位在云南为官的名宦,称“藩司刘春霖、臬司陈灿皆正人”。陈灿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调任甘肃按察使,补布政使。宣统三年(1911)离任回籍。民国十五年后卒,享年八十余岁。著作有《宦滇存稿》、《知足知不足斋诗存附联语》、《知足知不足斋文存》、《四郡骊唱集》等。 许印芳(1832—1901),字茆山、麟篆,号五塘山人,云南石屏县人。许印芳从小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学习十分勤奋,少年时代就能写出较好的诗文,受到乡里的称赞。16岁参加府试,名列第一。后来许印芳到昆明五华书院学习,由于他言谈文雅,举止大方,且有许多独到见解,得到了五华书院掌教的赏识,称他为“当今国士”。清同治九年(1870),应乡试,列第二,中了举人。会试,未中回云南从事教育。先在昆阳任学正,以后又任永善教谕,昭通、大理教授,五华书院监院。光绪十七年(1891)出任经正书院首任山长。他足迹遍及云南各地,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许印芳办教育主张“开卷有益”,什么书都可以读;儒、道、法、程朱、黄老,各家各派的文章都可以看;就是西方文化也可以学。在教学上他实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人的特性加以启发诱导,塑造了很多有用之材。许印芳从小就爱诗,他不仅熟读历代名人诗章,而且一生中写了不少诗和诗论。他早年很爱陶渊明的诗,曾根据吴瞻泰汇注的陶诗重加校订,补缺正误,并附以诗话年谱编成《陶诗汇注》五卷。以后,他为指导门生掌握作诗要法,又编写了《增订发蒙三字经》和《诗谱详说》。许印芳的《诗法萃编》是云南第一部诗评著作,它介绍了我国历代的诗论和从《诗序》、《诗品》等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以来的有关诗话,后人称其是一部对初学者发蒙启微、辟出“索引探迹门径”的重要著作。许印芳主张写诗要实,因而他的诗质朴真实,立场鲜明,读来脍炙人口。他的诗作汇编为《五塘诗草》六卷刊刻问世。后人评论《五塘诗草》是“以杜(甫)为实,而取奇于韩(愈),取幽于贾(岛),取练于半山(王安石),取意于苏(轼)陆(游)”。许印芳不仅作诗论诗,而且还嵬集诗作,选编诗集。特别是他继云南保山袁文揆(苏亭)编选校订《滇南诗略》、五华书院掌教黄琮编选《滇诗嗣音集》之后选编了《滇诗重光集》。从《滇诗嗣音集》到许印芳所处的光绪年代已相隔五十余年,这期间云南文坛非常活跃,诗歌创作风起云涌。许印芳时已年近古稀,仍不辞辛劳,苦心收集了六七十位诗人的作品。可惜他刚评选出二十余位诗人的作品就与世长辞了。后由赵藩将他编选的诗作十八卷以《滇诗重光集》出版。《滇诗重光集》与《滇南诗略》、《滇南嗣音集》成为后人研究云南清代以前诗歌发展史和诗坛情况的主要资料。

  陈荣昌(1860—1935),字小圃,号虚斋,晚年号困叟,云南昆明人。清光绪六年,中朝考第一名。光绪八年,领乡荐第一名,光绪九年中进士。曾得知县,不赴,改任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二年授职编修,光绪十四年授贵州学政,光绪十七年任满回京,光绪二十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次年任会试同考官。光绪二十二年大考列二等,记名遇缺题奏。光绪二十三年返回云南。因陈荣昌学识渊博,生活朴素,作风朴实,凡所任职处,均受崇敬。光绪十四年任贵州学政,出门轻车简从,试卷必躬自披阅,以拔取真才为己任。每接见学子时,敦敦教诲,尤以品行学问为首务教之,深得学子敬爱。回云南后,陈荣昌一心敬孝,侍奉母亲。时云南督抚出面延聘,请继任经正书院山长。陈荣昌掌院6年。至1903年,云南废书院,“遵上谕改书院为学堂”,遂改经正书院为云南高等学堂。巡抚林绍年又聘任陈荣昌为高等学堂总教习。之后奉派率领该学堂一批学生赴日留学,陈荣昌既是护送员,又兼考察学务。陈荣昌在日本期间,接受了一些新文化、新思想。回国后,于1906年奉诏为贵州提学使。在任期间,曾弹劾时任贵州巡抚兴禄,在云南总办洋务时,犯下两大罪行:一是派民工修路而不付工钱;二是在勘画滇缅边界时,丧失大片国土。陈荣昌虽职位不高,但出于爱国爱乡的义愤,不畏权势,直言上疏,终于参倒了这位满州大员,从而“直声闻中外,舆论快之”。之后,因母亲周太夫人逝世,陈荣昌归里居忧。当时云南总督锡良久慕陈荣昌的声名才学,“以共济时艰相劝勉,”,再次聘其出任滇蜀腾越铁路公司总办及云南自治筹备处总办、云南学务公所议长。陈荣昌这一段时期,曾被选为资政院议员,又授山东提学使。辛亥革命后,即因“清廷逊政”而弃官居沪。次年回到云南,隐居安宁县南乡明夷河村,后搬进昆明翠湖旧庐。陈荣昌一生注重品行学问,平素喜沉默寡言,有所感想,皆注入文字。一生著作,已印行的有《虚斋文集》、《诗集》、《桐村骈文》、《改过编》、《滇诗拾遗》、《评选剑南诗抄》、《乙巳东游日记》、《老易通次》、《周刊》,未印行的尚有《桐村遗文遗诗》、《历代遗民传》、《古籍韵编》、《虚斋词》、《桐村词》、《明夷子》、《虚斋读易记》、《砚食录》、《守约子篇》、《臣鉴篇》、《练胆篇》、《言无言斋赘言》、《历年日记》、《文章纲目》、《汉魏诗选》、《杜苏黄陆吴体诗抄》、《诵芬录》、《幽贞琐记》、《历代金石文字题跋》、《魏碑别体书考》、《洗心室思道记犷》、《隐语》、《楹帖集联》、《岑襄勤公年谱》、《昆明县志》、《古人书画题跋》,可谓一生心血尽注于此,著作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