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4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写真 > 纪实 >

报章所见1924年孙中山北上过沪盛况

1924年11月,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上海接见各界欢迎代表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为争取早日实现全国统一、结束军阀混战的分裂局面而接受邀请,于11月10日发表《北上宣言》,申明反对军阀与帝国主义的政治立场,并主张召开国民会议,谋求中国的统一与建设,随后于11月13日乘船启程北上。行经上海时,孙中山受到上海各界的热烈欢迎,其对国是的主张亦得到进一步宣传,并获得民众的热情支持与拥护。

  各界热烈欢迎

  孙中山决定北上和将经过上海的消息传出后,沪上各界即密切关注其动向,表达对孙中山到来的欢迎与期待,并着手筹备迎接事宜。上海各团体联合会认为“此次孙中山来沪北上,对于国家建设,将有极大宏谋,凡属中华国民,自当一体欢迎”,因而拟联合各团体“作大规模之欢迎”(《欢迎孙中山之会议》,《时报》1924年11月15日,第4版)。上海工团联合会集合23个工界团体,准备“单独表示欢迎”(《上海工团联合会来函》,《申报》1924年11月17日,第11版)。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也发表了该报主编蔡和森的文章《欢迎孙中山先生离粤来沪》,文中指出:“抛弃僻处一隅的政权,而从事于全国革命的工作——宣传与组织——之进行,吾人对于中山先生早已有此提议。现在中山先生离粤来沪已成事实,吾人根据这种重大的意义,应当表示充分的欢迎”,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北上与来沪的态度。

  在孙中山一行离粤起行和到沪日期确定后,各界的欢迎热情愈发高涨,相关准备工作更为紧锣密鼓地开展。上海各团体联合会组织“各公团欢迎孙中山先生筹备会”,先后召开多次会议商讨与筹划欢迎事宜,初次会议就有42个团体派代表参加,至末次会议,加入的团体已达80多个(《孙中山抵沪之欢迎声》,《申报》1924年11月17日,第9版)。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亦召开会议,对该党的欢迎仪式作出具体安排(《国民党筹备欢迎孙中山》,《申报》1924年11月14日,第9版)。

  11月17日,孙中山一行抵达上海,各界的欢迎热烈而隆重。当日清晨,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及随员共30多人乘船抵达吴淞口时,于右任、石青阳、杨庶堪、居正、沈卓吾、宋子文、蒋作宾等20余人乘小火轮前往迎接,各界代表与民众2000多人在黄浦江法国公司码头迎候。码头上“扎有五彩牌楼一座,满缀鲜花,高悬国旗,并以鲜花扎成‘欢迎’字样”,国民党员一律佩戴带有“欢迎”二字的青天白日徽章,各团体欢迎者亦佩戴自备之红色欢迎徽章,并均携带书有“欢迎大元帅”“欢迎民国元勋”“欢迎国民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等字样的旗帜。孙中山一行抵岸时,岸上欢迎人群全体脱帽,挥旗呐喊,以示敬意,并高呼“总理万岁”“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等口号。孙中山“衣黑呢西式大衣,面特黧黑,而精神矍铄”,在欢呼声中缓步上岸,且行且脱帽,向群众致谢,“群众争相握手”,后即乘车前往法租界莫利爱路29号寓所,“沿途党员与欢迎人列队欢呼”。各团体代表与学生亦整队步行赶往孙中山寓所致敬,“孙寓附近,人山人海,盖有赞助孙氏者三千余人集合彼间,竭诚欢迎”,寓所“门口满置鲜花及各种馈品”,至中午12时后,众人始渐散去(《孙中山抵沪记》,《新闻报》1924年11月18日,第3 张第1版;《孙中山抵沪纪》,《申报》1924年11月18日,第9版)。上海民众对孙中山欢迎之热情可见一斑。

  为感谢沪上各界的盛情迎接,孙中山特地在11月18日的《民国日报》上登载启事一则:“文此次抵沪,备承各界各团体盛意欢迎,深为感愧。惟事冗不及一一接谈,无任歉仄。专此道谢,统希鉴察。此启。”

  演说政见主张

  自11月17日抵沪,至11月22日离沪继续北上,孙中山此行在上海共停留五日,其间频繁接见各方面人士,发表谈话。为使各界进一步明了自己此次北上的目的与主张,他还特别邀集上海新闻界人士,于11月19日下午在其寓所召开茶话会。参会者有陈布雷、潘更生、严谔声、严慎予、戈公振等上海各报馆与通讯社代表及日本大阪每日新闻记者共30多人。会上,孙中山“起立演说,历一时之久”,进一步阐明了其对时局的主张(《孙中山昨日招待新闻界纪》,《申报》1924年11月20日,第13版)。

  在演说中,孙中山重申自己“为主张和平统一之人”,而实现和平统一的方法,也是其此次北上诸多主张中最重要的,在于召集由国内已成立的各团体的代表组成的国民会议。他指出,“现在中国为‘民国’,吾人须认清此点,必须人民能作主、能说话,方为真正民国,十三年来之民国有名无实而已”,而召开国民会议便是能让人民起而说话,从而实现当家作主的具体途径。“在国民会议中,人民如有何种意见,均可提出研究,如归于一致,即为民意,则任何握有兵权,均当遵此民意而行……处此时期,惟有国民自身起而说话。国民会议之主旨,亦即在此。”

  孙中山还再次强调要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指出“中国祸乱之症结,实为军阀专制,与军阀所依赖之帝国主义,必须打倒此二者,中国乃可进于治平……国民会议中,当必努力于打倒此二种势力”。他斥责不平等条约“乃中国人之卖身契也”,称“余到京后,在国民会议中第一须提议者,为废除一切条约,收回租界及领事裁判权与一切失地”。孙中山一行抵沪前,有外国人一度叫嚣禁止其进入租界,针对此事,他也再次予以回应:“上海为中国之领土,外人仅处客人地位,如外人必欲无故干涉主人之行动,余必有相当办法以对付之”,显示出其与帝国主义者进行坚决斗争的决心。

  演说中,孙中山还表示自己将不计个人得失,坚持不懈地进行奋斗,希望国民做其后盾。“余此后已放弃一切,纯以国民地位,出而说话”“今后冒险赴京,将置一切不顾,但望国民一致为我后盾,使会议得臻成功”。

  民众支持拥护

  孙中山的演说与其中揭示的政治主张充分体现了他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崇高精神,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山主张固着眼于国民,与其他军阀之祇(只)知地盘者固不可同日语也”(《中山北上》,《国闻周报》第1卷第17期,1924年11月),因而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强烈反响。

  报刊舆论积极评价孙中山的演说与主张。1925年4月,第80期《共进》发表题为《对于中国民众势力之观察》的文章,指出:“这一段演说比十万军队还有力,一般民众和呈混沌状态的北方人们知道中山先生决不与军阀妥协,决不是在南方捣乱,决不是‘孙大炮’,确是为民众利益而奋斗,为中华民国打算的一个人。所以‘主人翁’‘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种种的呼声遍于全国,真与民众涨的胆子不小!此时中山主义的旗帜愈为鲜明,在民众间的势力愈为巩固。”1924年11月,第92期《向导》周报也有评论称:“现在中山先生之反对帝国主义的态度已经是很坚决的了……被压迫的国人们,快起来!准备为中山先生之后盾,势必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租界及领事裁判权,打倒军阀凭藉之帝国主义。”

  各团体也纷纷声援或以实际行动响应孙中山的主张。全国学生联合会总会、上海市民协会、上海店员联合会、劝业女子师范等上海62个团体联合发表通电,盛赞孙中山发表的政见“洞悉中国十三年来祸乱之症结,并明示今后谋国之方针”,一致认同其“确为救济中国之良药。用特通电拥护,并希全国各公团一致赞助”。学联总会还通告各地学联,要求对于孙中山提出的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全国同学,必须竭力赞助,使底于成”。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等商人团体,通电赞成孙中山取消不平等条约的主张,并敦促北京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与中山先生协力合作,期底于成”。上海工团联合会等工界团体热烈拥护孙中山的主张,并以24个工人团体的名义向孙中山呈递意见书,希望孙中山“本其逐年之宣言,置身在野,作彻底之奋斗”。起初筹备欢迎孙中山的上海各团体,于孙中山离沪北上后,又发起筹备上海国民会议促成会,“以拥护孙先生之主张,期国民会议之早日实现”,至12月间,上海国民会议促成会正式宣告成立时,加入的团体多达143个(《上海国民会议促成会成立大会志》,《申报》1924年12月15日,第13版)。这一时期,除上海外的全国其他地方,也纷纷组织成立国民会议促成会与后援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要求召开国民会议的、反帝反军阀的群众运动。

  以上表明,孙中山关于召开国民会议和打倒帝国主义与军阀势力的政治主张,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和共同期待,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与拥护。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