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写真 > 人物 >

孙中山的革命影像与形象塑造

  孙中山生于近代影像技术普及化和大众传媒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他重视利用摄影、录音、电影等新媒体宣传革命。通过影像与文字并借助跨国人际网络的口耳相传和报刊传媒的传播,孙中山富有传奇色彩的全国性革命领袖的形象得以树立。孙中山影像与形象的塑造,既有孙中山本人的策略性努力,亦有赖于国民党及国民政府的组织技术、群众动员和传播手段,还有社会民众广泛参与的构建和创意,更得益于近代以来影像、印刷技术、大众传媒业的发展。

  孙中山视觉形象建立和发展的轨迹

  近代中国从传统的君主专制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系列新的政治文化象征的出现和树立,其中建立新的领袖崇拜既是上层建筑贯彻意识形态巩固政权的需要,也符合国人对于民族英雄和精神偶像出现的期待。

  建立领袖崇拜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在近代中国识字率低和受教育国民并不算普遍的社会现实下,通过影像视觉作品去建立领袖人物的形象就显然更为直观、可行和有效。摄影照片可以把转瞬即逝的情景记录、重现、复制及传播,正如西谚云:“一张照片胜过千言万语”(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即使目不识丁的文盲也可通过照片以及由照片而衍生的各类影像视觉产品去认识和了解世界,“一触眼帘,荡入脑海,社会心理,油然而生。”《真相画报》“发刊词”曾提到:“十七世纪……大将军格林威尔拥兵摄政……一日画工某为之绘像,以其面上有一小黑痣,思潜易之,以资美观,格林氏觉厉声曰‘绘吾真相’。嗟乎,如格林氏者,洵可谓之英雄矣,惟英雄能自知其真相,亦惟英雄能自保其真相也。”这个故事形象生动地提醒我们,无论是绘画的图像、拍摄的照片还是其他视觉作品,和文字材料一样仍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的,所记录的并不是现实的完全对应,其中必然包含着主观因素以及包括技术、流通等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制作者与观众所关心、所意图表达和有效解读接收的信息是不对等的,也不可能完全重合,其中便有了各种可供操弄摆布的空间。

  透过影像(特别是肖像)及由此衍生的视觉作品,有助于从新的视角重寻孙中山视觉形象建立和发展的轨迹。孙中山生于近代影像技术普及化和大众传媒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他重视利用摄影、录音、电影等新媒体宣传革命。法国史学家白吉尔曾指出:孙中山“是一个属于当代世界的人物:一个沟通者、某种媒体天才,生来就该使用喷射客机、传真机和电视,即便当时的他必须屈就于蒸汽船、电报和报纸”。据说戴高乐有句名言:“非伟人成不了大业,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立意要成为伟人。”在孙中山一生很多重要的关键时刻,他总能把握机遇主动作为,利用影像建立起符合社会期待的形象。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形象塑造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还抱有“中央革命”的良好愿望,其个人仪容形象更接近传统的文士书生。直到1896年“伦敦蒙难”以前,孙中山的肖像照片从未出现在公众视野。尽管乙未广州起义失败后“国人皆知有孙文其人谋乱如洪秀全,官书报纸皆称‘孙汶’,视与强盗囚徒相等。”但无论清廷、外人及民众对孙中山之外貌仪容仍基于文字描述及口头流传的想象。1895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断发改装,这是孙中山深思熟虑后的举动,为他随后在西方建立现代革命家形象奠定基础,甚至成为其毕生公众形象的基调。他稍后在美国三藩市拍摄的短发改装后的肖像照在“伦敦被难”事件中大派用场。孙中山的肖像第一次公开出现于媒体之上,年轻、英俊、乐观,蓄须、短发洋装的孙中山博得传媒和社会的广泛好感,“成了当时世界中心——伦敦——传媒的宠儿”。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留下大量的与革命同志的合影,瞬间定格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环境中革命活动和革命者的情谊,建立起志同道合的同盟感。通过影像与文字,并借助跨国人际网络的口耳相传和报刊传媒的传播,孙中山富有传奇色彩的全国性革命领袖的形象得以树立,亦成为辛亥革命的“最佳形象代言人”。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形象塑造

  武昌起义胜利,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精心准备官方标准照赠送海内外朝野各界及发放传媒,主导设计发行以其肖像为主图案的纪念邮票和纪念币、纪念章,致力赋予个人肖像以代表新生共和国成立的象征意义。孙中山的影像及以此创作的版画、漫画、彩绘等视觉作品被大量复制、流通和进入消费领域,商人和出版业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力量,亦得到社会民众的接受和欢迎,奠定日后建构“国父”形象的基础。

  中国的共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孙中山反思革命失败原因,逐渐强调树立“党魁”的权威——中华革命党的党员证上亦首次刊印了孙中山的半身肖像。事实上后来所谓“孙中山崇拜”的影像组合模式及推广手法等都可以在孙中山生前主导的以影像树立形象的举措中看到其雏形。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主要维持西装、短发的西方绅士形象,后期时或为短发、中山装的造型,晚年的孙中山其衣着时或回归传统,穿着长衣马褂。几乎唯一例外而又极为吸引眼球的是1917年9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职后所拍摄的戎装照。这张戎装照展示了孙中山作为军事统帅(尽管很大程度只是名誉上的)的新形象,亦因而博得军人的敬仰和信任。海内外各界社团和民众络绎不绝的索要孙中山的肖像照,反映出孙中山深受各界喜爱和爱戴,同时也成为扩大其影响的重要途径,“使其日夕相对,常生敬爱之心,未尝非笼络英雄之一种手段”。1924年12月,应邀北上共商国是的孙中山在天津张园留下他生平最后一张单人全身照片。在其生命的最后岁月,孙中山与宋庆龄或已选定1920年10月孙中山在上海波尔(BORR)照相馆拍摄的半身照片作为“遗照”,作为他期待留给世人的最终形象。宋庆龄在翻晒的照片上亲笔签名广赠海内外挚友亲朋,治丧处亦以此为模板制作发放孙中山遗照。

  孙中山去世后的形象塑造

  孙中山去世后,操控影像打造其形象的官方主导权掌握在中国国民党手中。从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到1929年6月的奉安大典,展现了国民党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深刻了解、灵活运用和谙熟掌握现代宣传手段及大众传播规律。被称为“总理遗像”的孙中山遗像更空前以各种形式复制和传播,影响前所未有地深入和广泛。许多孙中山生前有意无意遮蔽或忽略的照片影像被发掘面世(例如其青年时代剃发留辫、作文士书生打扮的照片等),并加以重新诠释,去证明或述说某段“历史”。随着中国国民党执政党地位的日益稳固以及北伐后形式上的全国统一,作为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创始人——孙中山的历史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提升,国民党及国民政府通过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制定发布法律法规、加强规范与管控、纳入国民教育等掌控这一重要政治资源,同时自上而下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措施逐步将孙中山遗像向全国各省市县镇乡村、社会各个阶层以至海内外宣传贯彻,渗透于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商家抓住民众崇仰怀念孙中山的心理,大打“总理遗像”的生意经,在表达对孙中山敬意的同时,充分利用其商业价值,商业利益与民族认同的成功结合,不但没有冲淡纪念孙中山的主题和气氛,反而令其遗像更为普及和深入人心。除了商界之外,孙中山的追随者、传媒工作者以及一般社会民众,都积极参与孙中山影像与形象的建构过程中,并发挥着各自的创意。笔者曾通过对孙中山第一部专题摄影集《孙文先生东游写真集》、中国第一部影像人物传记《良友·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及“四大寇”合影、黎民伟《勋业千秋》电影等的个案研究,说明不论是照片、图像还是影片,与文献资料一样有一个生产的过程,掺杂了诸多考虑,而且媒体的各种材料更同时包含了技术、美学、经济和政治的因素,素材的生产、重组与再利用,从而生产出不同的历史叙述,影响到受众的印象与历史记忆。

  作为革命先驱、民族英雄、民国缔造者和共和精神领袖,孙中山的革命精神、传奇经历和领袖魅力受到中华民族的普遍敬仰和尊崇。当涉及国家民族危难时,孙中山成为超越党派的认同所在,传递着继承革命正统的政治象征意涵。1937年10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孙中山的遗像被引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并赋予极高的政治地位,出现于各种重要的仪式和集会场合。为鼓舞国民抗日,针砭时弊,大量涉及孙中山肖像题材的美术作品创作出来及发表于报刊。汪伪政权成立后致力恢复尊崇孙中山,以图证明其政权合法性,其手法与战前国民政府策略一脉相承,孙中山遗像作为重要的符号象征被加以利用。

  布尔斯廷在《美国人建国历程》中分析美国“国父”华盛顿的“神化”时指出:“没有什么能比传统的华盛顿画像更好地揭示围绕着华盛顿的个人崇拜和神圣气氛了。很少有哪个以同一模型塑造出来的历史人物能如此广泛地流传全球。”如果有的话,孙中山毫无疑问是其中重要的一位。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建立和捍卫共和制度,但终其一生并没有完成北伐和真正统一中国。在以成败论英雄的人眼里,孙中山未必是一个完全的真正的成功者;但他首倡共和、功成不居之丰功伟绩,天下为公、博爱行仁的高风亮节,百折不回、不屈不挠之斗争精神,海内外舆论对其评价相当一致,无论对其政见支持或反对者亦都公认“中山在历史上,已自有其不朽之地位。”孙中山被称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他的肖像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无法回避的重要象征意义。在大陆,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每当“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孙中山巨型画像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与天安门上悬挂的毛泽东画像遥遥相对。在台湾地区,孙中山也被尊为“国父”。

  孙中山影像与形象的塑造,既有孙中山本人的策略性努力,亦有赖于国民党及国民政府的组织技术、群众动员和传播手段,还有社会民众广泛参与的构建和创意,更得益于近代以来影像、印刷技术、大众传媒业的发展,由此成功建立起以孙中山遗像为代表的伟大形象,成为近代中华民族跨越国家、地区、政党、族群的普遍共同记忆和精神图腾。无论在海峡两岸还是海外华人华侨心目中,我们每当提起孙中山,脑海中都不约而同地浮现那一张孙中山的标准像——1922年11月孙中山在上海波尔照相馆所拍摄的照片——照片上的孙中山身穿中山装、兼具领袖气魄、平民气质和西方现代气息,表情凝重,目光深邃甚至还带点忧郁,好像负载着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的共同记忆,凝聚着对未来的期待,传达着无声而有形的力量,令观者不禁油然而生肃然起敬之感。

  (作者黄健敏系民革广东省委会孙中山研究学会会长、民革中山市委会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