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涛:辛亥革命是场巨浪 历史不能沦为废墟(2)

辛亥革命网 2011-10-18 00:00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黄兴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是一场巨浪,涉及到很多层面,形形色色的人都卷入到这个时代的巨大变迁中来。它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迁。

  祝勇:关于辛亥革命,兴涛兄还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应当有一个共同的知识背景,只有共同的知识储备才有可能形成对话,才能赞成或反对。要知道,伴随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是大量新名词的出现,如果连一些基本概念都不知道,就没办法形成对话。从知识结构入手来研究这段历史,的确是非常好的角度。

  黄兴涛:现代众多新概念,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概念体系的形成就是在清末民初,主要是辛亥革命时期,它们大部分是从日本来的。字典说有八百多个,考虑到很多前缀、后缀的新造词,可能从日本借鉴的还更多。

  祝勇:这些概念我们传统的词汇里是没有的。比如哲学、政治、经济、军事都没有。

  黄兴涛:共和、革命、改良、立宪都是。革命派、立宪派,甚至清廷官员、皇族,直至慈禧这样的最高统治者,他们和革命派分享共同的知识,我们研究辛亥革命一定不能忽略。

  祝勇:这恰恰是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只讲革命派和立宪派之间纵横捭阖的关系,而没有追究革命和立宪这些词从哪儿来的?对革命的认识、立宪的认识哪儿来的?

  黄兴涛:比如说,最先引进现代意义的“革命”概念并使之有所传播的,并非革命派自身,恰恰是改良派代表梁启超。梁启超认为革命就是大变革、大改革。所以他才提倡“诗界革命”、“史界革命”等。现在“革命”和“改良”的含义似乎天然对立,而当初却并非如此。后来,梁启超与革命派论战,公然反对“革命”。革命的那种通过暴力推翻现政权的含义才凸显出来,这才使得梁启超等立宪派人士开始忌讳“革命”一词。但该词的“大变革”含义却也同样保留下来,无法消弭。非常奇怪的是,清政府及其官员,在正式的官文中,后来也无意识地、多少有些被动地称革命者为“革命党”,而并不都是称之为“乱党”。这也可见辛亥革命时期那些新概念、新知识的力量和微妙的政治作用之一斑。

  不过大规模的新知识进入还是在辛亥革命时期。1905年有一件大事,是废除科举。此举断了传统士大夫的后路,使得那些清王朝传统统治得以维系的主体迅速发生分化,大量转化成学习西学新知的留学生、学堂学生,然后变成立宪派和革命者。这也是讨论辛亥革命时期新知识、新话语形成的一个重要制度背景。

  祝勇:事实是简单的,但事实背后的逻辑是非常复杂的。想理清那时候的逻辑关系,在各个不同的孤立的事件之间找到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体会到当时人们的内心情感和纠结,对任何一个写作者、研究者,真正做到这点是非常难的。

  黄兴涛:我们对历史和历史研究要有敬畏之心,就是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认识到这点不是谦虚,而是无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