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冲及:现在可以更全面评价辛亥革命了

辛亥革命网 2011-03-02 00:00 来源:文汇报 作者:李扬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媒体和学界有关辛亥革命的讨论日渐增多。究竟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围绕这一话题,记者日前专访了历史学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媒体和学界有关辛亥革命的讨论日渐增多。究竟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围绕这一话题,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历史学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金冲及先生。   

  辛亥革命史研究,是金冲及先生史学研究中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重点。他有关辛亥革命史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是1955年发表的《论1895年至1900年英国和沙俄在中国的矛盾》。

  “横向研究辛亥革命史,纵向研究近代思想文化史。”1960年前后,在复旦大学任教的金冲及更为明确地将辛亥革命史作为研究方向,1963年,他和胡绳武合著的《辛亥革命史稿》第一卷交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但是就在付梓前夕,“左”的政治气氛越来越严峻,书稿被迫束之高阁……

  “文革”结束后,金冲及在北京担任文物出版社总编辑,和胡绳武一起决心重新把以前的工作再捡起来,着手撰写《辛亥革命史稿》第二至四卷,中断了10年之久的研究工作得以恢复并步入正轨。他下定决心:要在60岁以前完成《史稿》的写作。

  1991年,四卷本、150万字的《辛亥革命史稿》终于在辛亥革命80周年之际出齐。

  虽然60岁之前完成了《史稿》,但金先生曾笑言:“我的大部分著作是60岁以后完成的。”1983年到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后,他先后出版了《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主编了《毛泽东传》、《周恩来传》、《刘少奇传》、《朱德传》、《邓小平传略》、《李富春传》、《中国共产党的历程(彩图版)》,并参与编写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近半篇幅。

  在刚刚过完75岁生日时,老人又开始动笔,以数十载积蓄的洞察和思考潜心写作《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这不仅是金先生个人研究历史50余年的结晶之作,也是20世纪近现代中国史研究的大手笔。

  《史纲》的最后一章这样总结道:“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是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艰苦跋涉中的重要特点,也是正确理解这段历史中许多重大问题的关键。离开‘探索’这个重要特点,许多事情便很难正确理解。”

  金先生通过自己的学术探索,为今人和后人正确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著述。

  把辛亥革命看作偶然发生的人,对当时的中国太隔膜了

  文汇报: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有着多种讨论。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只是换上了“民国”一块招牌。那么,我们今天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金冲及: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用短短几句话说清楚它实在很不容易。最明白准确的论断,是中共十五大报告中的一段话:“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

  为什么过去长时期内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常常过低,这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同志在六十年前说过:“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时代的原因也很重要。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皇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革命尚未成功”,这是事实。因此在民主革命阶段,先进人士看重强调的常常是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鼓舞人们继续奋进去夺取胜利。这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已经过了一百年,中国人已经站立起来,并且取得伟大胜利,回头来看,我们自然可以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做出更冷静更全面的估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