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专家:百年回望 辛亥革命意义重大(2)

辛亥革命网 2011-03-01 00:00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徐静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何在?对中国新世纪的前行有何借鉴?记者走访北京、武汉和中山三个城市,采访三位国内知名孙中山研究专家,让他们讲

  广州武汉上海北京 研究辛亥革命重镇

  《广州日报》海外中山寻踪是一次壮举

章开沅

  在国内史学界,谈及当代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常常会首先提到章开沅。半个世纪前,正是他的一个大胆提议,促成了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性辛亥革命史学术讨论会。30年前,他们的一部《辛亥革命史》,将辛亥革命研究重镇从国外搬回了国内。“如今,广州、武汉、上海、北京四地,仍是国内研究辛亥革命的重镇。”这让老先生很欣慰。

  在辛亥百年之际,85岁的章开沅在记者面前深情回忆了这份逾半个世纪的辛亥情缘。回首100年前辛亥革命风云激荡,章开沅侃侃而谈,而他投注更多思考和期待的,却是下一个百年。

  和溥仪共事不喊真名

  辛亥革命至今已届百年,当时身处革命风潮的核心人物早已不在人世。机缘巧合的是,因为是新中国研究辛亥革命的最早一批学者之一,章开沅有幸接触到不少与辛亥革命直接相关的关键人物,包括末代皇帝溥仪、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熊秉坤、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等,为研究辛亥革命拿到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溥仪很风趣,有幽默感,能想得开,而且很有礼貌。”章开沅回忆说,1964年前后,他被借调到北京的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碰巧与溥仪分到一个组,当时常在的组员只有他俩,在桌子两边面对面共事了大半年时间。他半开玩笑地说,“溥仪字写得很好,可惜我当时没这个心思,没让他题一幅字,不然留到现在该是文物了!甚至照片都没拍一张,有点遗憾。”

  因溥仪身份特殊,两人约定不在公开场合喊他的真名,以此避嫌,“在大街上,如果旁人知道他是末代皇帝,一些老北京人可能会跪下磕头喊万岁,影响非常不好。”章开沅记得,有一次妻子女儿来北京看他,一家人在北京一处小餐馆吃早餐,正巧碰上溥仪,因店里人多,两人只是对视点头,并没打招呼。等到出店走到无人街角,溥仪才追上来,和章的妻女分别握手寒暄。

  上世纪60年代,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00周年,章开沅受命在北京审阅《孙中山选集》、《宋庆龄选集》和《孙中山年表》,他后来拿书稿请宋庆龄过目,“宋庆龄对几本书内容没意见,只对她与孙中山的结婚日期作了一点解释。”十几年后,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宋庆龄还欣然为《辛亥革命史》(三卷本)题写书名。后来,章开沅再次致信宋庆龄,请她为武昌起义纪念馆题字,宋庆龄再次慨然应允。

  如今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又呈大热之势,我们应该如何纪念?对此,章开沅说,要有平常心。“我一直强调,纪念辛亥革命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光是热烈的庆典,投入多少钱,建多少标志性的建筑。不要一阵风、一阵热,过了庆典就不谈了。通过这个庆典,我们应该反思,怎么改进自己的工作?未来100年,这条路应该怎么走?”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此次“百年辛亥——中山先生海外寻踪”大型采访活动,确实是一个壮举。我之所以接受采访,也算是给你们壮行。希望你们能够做好,将来可以写一本书,或编一部片子,真要做出来,都算得上是上乘史料。

  章开沅,1926年生,著名历史学家,从事辛亥革命研究五十余年,在辛亥革命史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是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的创办人和领导人。1985年-1991年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现任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教授。章开沅论著丰厚,有《辛亥革命史》(三卷本)、《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并主编《辛亥革命史丛刊》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