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相关近代报刊中文资料整理(1909-1949)》在汉出版

辛亥革命网 2025-08-15 15:05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继才 查看:

近期,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方秋梅教授主编的《张之洞相关近代报刊中文资料整理(1909-1949)》在武汉出版社出版。

  近期,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方秋梅教授主编的《张之洞相关近代报刊中文资料整理(1909-1949)》在武汉出版社出版。该资料集从《汉口中西报》、《大楚报》、《武汉报》、《申报》、《大公报》、《时报》、《中央日报》、《神州日报》、《东方杂志》、《江汉潮》、《汉声月刊》、《两仪月刊》、《河北月刊》、《师大月刊》、《文史杂志》、《教育杂志》、《辽东诗坛》等230余种近代中文报刊中,摘录大量张之洞相关信息,总计120余万字数,汇集成上下两卷。共计五编。其内容概略如下。

  上卷包括四编:张之洞薨逝相关报道;凭吊、祭祀、纪念及张之洞相关事件、景物与墨迹;张之洞相关趣闻轶事;张之洞相关评议。此卷汇集了以下信息:1909年10月张之洞薨逝至1911年1月张之洞归葬直隶南皮故里期间的相关电报、报道,主要内容为张之洞薨逝及其个人相关信息,清政府的恤典,各方吊唁及相关国内外人、事、物,张之洞归葬故里,以及其他与张之洞薨逝紧密相关的信息,凭吊、纪念张之洞的诗、文、联语等表情文辞,张之洞周年祭祀、春秋祭祀等纪念性活动,以及张之洞相关景物、书法与纪事,张之洞相关趣闻轶事,以及张之洞相关评议,但不包括有关张之洞的专门性研究评论,共计70余万字。 下卷一编:张之洞相关研究。本卷汇集1909年张之洞薨逝至1949年中文报刊所载张之洞相关研究成果,包含论文、书评、序、跋、笺注等,共计50余万字。

  阅读该资料集,读者既可以从中了解张之洞的趣闻轶事、是非荣辱等,感受其强烈的个人魅力,也可以从中获知张之洞薨逝后丰富的社会评价、冷冷暖暖的历史际遇,张之洞研究的起步与初步发展等,感受其社会文化生命的厚重与多彩。

  该资料集系江汉大学人文社科专项资助暨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结项成果,是继赵德馨、虞和平、桑兵等学者及武汉市档案馆、武汉市博物馆等机构编纂的张之洞的文集、手稿、手札等资料之后的有关张之洞资料编研的最新成果,从文献来源与文献内容两个方面对既有张之洞相关编研资料进行了很好补充与拓展。

张之洞相关近代报刊中文资料整理(1909-1949)(上、下卷) 武汉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

  

  

张之洞:一个穿越时空的存在(代序)

  

  [ 编者对晚清名臣张之洞的学术关注,始于撰写博士论文期间。其后,编者从报刊上阅读的张之洞相关文字越来越多,就越来越深地感到张之洞从未远离我们而去——他是一个穿越时空的存在。2014年7月23日中午,编者忽而思绪及于张之洞,一时兴起,撰写了这段几百字短文,题为《张文襄公的可贵》。偶得之笔,自以为珍。兹变易其名,稍改其文,聊以代序。]

  

  一个传言曾用砚台砸死(一说踢死)了自己夫人的矮个子长胡须男人,在大清帝国的最后岁月里,为着赤县神州,为着眷顾他的慈圣,为着大丈夫的业绩,为着自己的令名,鞠躬尽瘁。

  师未捷而身先死,其时为宣统元年,大清帝国覆亡的前夜,真可谓死得其时也!顽固者不用再敌视他,革命者不必再顾忌他而谋刺杀。他也不会在大清帝国覆亡之际,如端方那样再能干也会因枭首而身首异地。

  一代封疆与显宦凋谢了,在那风雨如晦的岁月。

  一代能臣消逝了,在那如歌如泣的岁月——那其实是一个大时代,一个剧变的过渡时代的发端。

  逝者虽逝,随之而来的,有哀荣,有冷待,有覆尸,有再赞……

  最终,他却未因维护帝制而被否定,未因思想的卫道而被唾弃,未因被作为武汉沦陷时期日伪的奴化招牌而被历史长河所淹没。

  历史究竟在乎什么?内中的玄机是什么?

  古往今来,达官显贵何其多哉!荣者如张文襄公者究竟有几人?

  我想,张文襄公为人做事必有其可贵之处——有着穿越时空的可贵之处。

  他是个文臣,却是湖北新军的缔创者。

  他是个理论家——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梁任公称其为“最乐道者”),在那个时代,这却是再务实不过的理论。

  他是个学问家,《书目答问》是给那个时代甚至后世读书人的读书入门捷径。

  他是实干家,然说者多谓其好大喜功。但他留下的业绩连毛泽东都要夸赞一声,更不用说民国时人的追思,当代人的追念,市政当轴的追怀。

  于是张之洞路、张之洞纪念馆、张公堤公园、抱冰堂等,都成为后来人怀想其业绩的符号与象征。

  我想,张文襄公的可贵之处在于:

  于腐朽之中立德!

  于几不可为之中立功!

  于精诚之中立言!

  我想,张文襄公的可贵之处还在于:

  以惜名如身之鉴立德!

  以知恩报国之怀立功!

  以熔铸公器之心立言!

  我想,这就是张文襄公的精神遗产,不以时空为转移的可贵之处。惟其如此,斯人足以不朽,足以为后世所景仰!

  

  

  从查阅博士论文撰写所需的张之洞与汉口市政相关资料,到逐渐收集张之洞相关近代报刊中文资料,再到最终结集成册,前后历时20余年。在这个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张之洞相关近代报刊中文资料,也撰写了数篇研究张之洞的论文,部分内容融入了相关专著。

  从2003—2005年,我在武汉市档案馆查阅资料,花了大量时间抄录纸档《大楚报》、《武汉报》和一些市政公报上的汉口市政资料——这些资料的相关数据库我后来才查阅到;同时,也抄录了一些不一定与汉口市政相关但与张之洞有关的资料。其中,就有一篇长约3000字的《〈张文襄公全集〉研究》。后来,我在湖北省图书馆查阅《两仪》月刊,发现了同一个作者主要依据《张文襄公全集》撰写的研究张之洞的系列论文,从而促使我进一步关注近代报刊中张之洞的相关资料。

  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严昌洪教授曾经对我说武汉市政协文史委员会想编本有关张之洞的资料集。那时,我的注意力在别的地方,查阅到手的张之洞相关报刊资料有限,还没有汇编成资料集的想法。但严老师的话引起了我对张之洞相关资料及张之洞研究的持续关注。

  在2018年前后,我花了一些时间专门收集张之洞相关中文报刊资料。此时,许多电子资源已经上线,为资料搜求带来了莫大便利。在2020—2021年间,我先后申请到江汉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人文社科专项(项目号:2021rwzx005)和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项目号:21ZD049)。但之后的两年多,我忙于中国史学科和历史学专业方面的事务,疏于科研,资料整理工作进展缓慢。直到2023年10月,我才开始集中精力整理相关资料。

  张之洞相关近代报刊中文资料整理的工作量,远超我的想象。校级专项原计划结题字数为40万,但实际上随着整编资料的不断增加,资料集的字数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40多万字,再到60多万字、80多万字,最后到120多万字。就字数而言,整理的最终工作量竟然是项目申报预定工作的3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近代报刊绝大多数是竖排繁体,不但文中标点多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而且其中许多文印不清,自然不便影印,非得花时间一字一句地转化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横排简体文字。其中,报纸整理难度远远大于期刊,报纸的印刷质量总体上也远不及期刊,而来自报纸的条目偏偏又远多于期刊。其二,如前所述,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不断有新的发现,这显然得益于线上数据库的日益增多。这些新发现既令我十分欣喜,又令我倍尝辛苦。直至定稿前夕,我还在整理最新发现,并请求编辑将最新整理文字补入。

  近代报刊资料的整理,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一者,在一部分研究者看来,现在有了数据库,中外报刊资料的查阅非常方便,不用整理也找得到,更何况是中文资料。再者,一部分研究者还会质疑报纸资料的可信度,报纸资料整理的价值也因之被质疑。这样的认识自有其理由,但未免失之偏颇。就历史人物研究及相关报刊资料的收集而言,就该人物开展专题或综合研究而收集报刊资料,与就该人物开展资料编研而集中收集相关报刊资料,两者收集资料的侧重点大概率是有所不同的,由此分别得来的对于该人物的认识,或多或少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就说明报刊资料的整理有其独特的价值;报刊资料固然存在大量虚假或令人难以置信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也从不同角度或侧面反映了历史真实。况且,这些资料是对既有编研资料如文集、年谱等的很好补充。此外,本集中的少数信息不是来源于线上,而是来自本人手抄档案馆藏而数据库报纸里所没有的资料。有关本资料集编纂的价值,或有必要进行专文论述,限于篇幅,简要申论至此。

  在申报本资料整理相关项目时,我得到了严昌洪教授、覃兆刿教授、涂文学教授、舒细记教授、罗芳教授、杜宏英研究馆员及刘文祥、谌畅、陈岭等老师和朋友的热心鼓励和大力支持。在我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在资料来源数据库的拓展方面,我的硕士毕业生邹子平协助购买了查阅资料所需的相关数据库,本资料收集的范围因之大幅拓展;在资料补充收集方面,武汉图书馆的杜宏英研究馆员帮助进行了相关条目的核对,我的在读硕士生安鹏翔同学赴武汉市档案馆抄录、补充了相关条目资料,使本资料的内容得到充实。在资料初步整理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安鹏翔同学,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本科221班、222班和231班的陈赐峰、向娜娜、李曼、郭林玮、陈良波、王祥涛、朱虹美、杨灵睿、黄晓云、杨雪、刘钰婷、曾诚、袁健伟、龚彬彬、陈泓竹、方慧、魏希宇和陈诗涵等同学的积极协助;此外,231班的胡梦、马小雪、张静雯、莫佳恩、葛毓敏5名同学协助进行了与本资料集相关的近代文献——许同莘的《张文襄公年谱》、张继煦的《张文襄公治鄂记》的初步整理工作。最后在资料编排的过程中,我又得到严昌洪教授和何晓明教授的指点。

  感谢上述师友的鼓励、支持和同学们的积极协助!

  感谢江汉大学科研处对本项目研究工作的大力支持!

  感谢武汉出版社胡新副总编辑对本资料集编纂工作的持续关注!感谢责任编辑杨振的认真审编!

  

  方秋梅

  2024年4月12日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