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纪要

辛亥革命网 2022-07-11 09: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查看:

为纪念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85周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于2022年7月7日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中流厅开幕。

  为纪念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85周年,强化和加深两岸中国人并肩抵抗外敌、取得民族独立的历史记忆,继承和弘扬抗战精神,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于2022年7月7日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中流厅开幕。研讨会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共同主办,在北京、台北同时举办。海峡两岸退役将领、专家学者、教师学生代表一百余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与会。

  开幕式

  在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会长黄幸强,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荣誉理事戚建国,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王建朗,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理事长黄炳麟,台湾世新大学副校长李功勤先后发表致辞,希望两岸与会学者集思广益、凝聚共识,通过研讨交流,增进两岸年轻一代对抗战历史的认知,增加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创两岸美好明天,夯实实现祖国统一的人心根基,并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开幕式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张自治研究员共同主持。

  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

  研讨会第一场主题是“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汪朝光研究员主持。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城市学院特聘教授高士华在其报告《全国抗战的历史定位略论》中认为,抗日战争是对日本长期侵华的总清算,中国结束了被西方列强长期欺辱的历史,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如何说清全国抗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仍是需要深入探究的课题。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也对战后民族独立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共产党动员民众、扎根民众的方法,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给世界反殖民运动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经验启示与理论武装,这是世界反殖民运动的宝贵精神财富。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史桂芳在《日本帝国的大陆政策》报告中认为,日本在近代化刚刚起步阶段就有开疆扩土的企图,并形成大陆政策。近代日本推进大陆政策过程中屡屡得利,刺激了侵略野心,最终走向全面侵华的战争道路。这期间“显性”的武力扩张与“隐性”的思想控制、文化渗透相结合,它们至今还荼毒并影响着一部分日本人的历史认识。抗战时期日本国民既是“害人者”,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害者”。多行不义必自毙,大陆政策最终导致日本的失败。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黄道炫的报告题目为《局部抗战中的长城抗战》。他认为,1933年长城抗战中国民党中央军、地方军的大部分派系都参与其中并做出贡献,这在后来反复被传颂。当然,作为历史研究者,对于长城抗战有没有像宣传中的那样神勇,也会有一些讨论。但无论如何,它所发挥的作用和形成的影响力,对民族精神、民族士气的振奋,这一点是很难改变的。长城抗战以中国的妥协而结束,但中国军民表现出的抵抗态度,对日本人多少有一些震慑,并给中国预留出缓冲时间。抵抗固然不能一定胜利,但不抵抗永远不会有希望。所以最后,中国人还是选择抵抗。

  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副理事长傅应川发表题为《国军抗战第二、三期战役——抗战是怎么打的》的报告。他以抗战第二、三期战役为重点,探讨“持久抗战”的主体与实践。蒋介石持久抗战是“以拖待变”,其思想核心是《孙子兵法》中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第二期战役中,日军兵源不足、后勤难以支援,不利于打持久消耗战。1944年“一号作战”结束时,日军进入黔境,如强弩之末,之后中国军队遂起反攻。所以,中国军队打胜抗日战争完全有事实根据,和苏军进军及美国的两颗原子弹无关。

  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王诣典研究员在《改变作战线的战略指导》中认为,卢沟桥事变后日军由北向南展开进攻,中国如能拉长战线,使日军陷入广大空间,再相机转为攻势,就有赢得胜利的机会。要实施持久战并非易事,除全民抗战到底这个无形战略之外,还需一条对日军速战速决行动最不利、对我持久作战最有利的一条作战线。1937年8月中国主动发起淞沪会战,将日军由北向南的作战线变为由东向西。之后在不得已情况下,利用空间换取时间,以黄河决堤阻止日军重回平汉线,武汉会战后敌我形成对峙状态,中国达成预定的战略目的。

  同盟作战与台湾同胞抗日史实

  研讨会第二场的主题是“同盟作战与台湾同胞抗日史实”,由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副理事长何世同教授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汪朝光研究员报告题目为《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他认为,中国是最早打响反法西斯战争枪声的国家,激发了世界人民对法西斯侵略扩张的警惕。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以弱敌强,为反法西斯战争中弱国抵抗强敌树立了标杆,也为战后弱国反殖民争独立斗争提供榜样。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为反法西斯战争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同时,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长期牵制日本军队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不可磨灭、名垂青史的重大贡献,这样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晨发表题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意义》的报告,他认为今年不仅是七七事变85周年,同时也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80周年。远征军入缅作战有保卫西南边疆、支援东南亚和南亚的反法西斯斗争、展现和提升中国军队作战能力这三方面的意义。经验教训方面,它也启示我们:盟国之间的互信与合作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至关重要,中国军队自身指挥体制也需要适应出国作战的战场环境,而基层官兵的素质对作战的重要性亦不容忽视。

  台湾世新大学助理教授宋启成在《国军敌后作战与日军治安战》的报告中讨论了武汉会战后“长期消耗”形态的战后形势、国民党军队与中共军队敌后作战及日军治安战的战法、成效与影响。1938年武汉会战后日本兵力达到极限,在敌后战场,除有国民党留置部队袭击日军外,另有中共军队进行抗日。中共中央创造有利形势展开游击战,发动群众作战并破坏日军补给,在1940年8月的“百团大战”中重创日军。日军则在“扫荡”作战中实行“三光”,裹挟傀儡伪军参战,但效果欠佳,最终难逃战败命运。

  台湾黄埔军校后代联谊会会长丘智贤的报告《台湾同胞的抗日历史——邹洪、台湾五虎将与海南阵前起义义士史事概述》以三组台湾抗战同胞的事例展开:一是毕业于保定军校、抗战中军阶最高的台籍将领邹洪;二是年轻时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再以所学回台抗日的台湾五虎将——陈岚峰、黄国书、王民宁、苏绍文、陈汉平将军;三是抵抗日本“皇民化运动”的海南阵前起义义士。尽管这三个不同群体时间跨度长,但他们在战场上均做出同样的选择:台湾同胞从未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丘智贤希望台湾抗日先辈的历史和热爱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永续流传,为后人和世界所知。

  台湾李友邦基金会董事长李力群是台湾抗日将领李友邦将军的后代,其报告《李友邦将军抗日史实》围绕李友邦将军的一生展开。李永邦自幼便不满日本统治台湾,具有强烈民族意识。他14岁即参加抗日运动,后辗转至大陆,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抗战爆发后,李将军组织“台湾义勇队”,1943年领导义勇队对日本占领下的厦门展开三次胜利的军事行动。抗战胜利后李将军率部回台,不幸于1952年蒙冤去世。李友邦将军的一生,是“向日帝争台湾”而奋斗的一生。

  提问应答与闭幕式

  研讨会提问应答与闭幕式由《抗日战争研究》主编、近代史研究所杜继东研究员主持。

  在提问与应答环节,台湾辅仁大学法文系学生李以琳、东吴大学法律系博士生李钰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近代史系博士生肖倩倩等青年学生就花园口决堤的影响、西方社会对中国抗战的评价、台湾如何评价张自忠将军等问题请教与会学者。何世同教授、汪朝光研究员、王诣典研究员分别就上述问题做了回答,发表了见解。

  在闭幕式上,金以林研究员和何世同教授分别代表大陆和台湾做会议总结发言。金以林回忆起参加第一届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时见到郝柏村先生的场景,当时98岁高龄的郝先生站在闭幕式主席台做了40多分钟的总结,令人感佩。2015年习近平主席与马英九先生会面时,曾谈到两岸应“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弘扬抗战精神”。抗战的胜利是海峡两岸共同的光荣,中华民族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共同的使命,就是传承抗战精神,两岸抗战史研讨会从2017年起至今已举办四届,真诚地希望研讨会能够持续下去。何世同教授归纳了台湾代表傅应川、王诣典、宋启成、丘智贤、李力群等学者的报告,认为其中既有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持久抗战的实践、改变作战线的战略指导、国共敌后战场情况的研究论述,也有对抗战中个体生命的关注,如邹洪将军和台湾五虎将等英勇抗敌的故事,李友邦将军不做亡国奴、向日帝争台湾的英雄事迹。这些研究和事迹,无不激励着两岸同胞,增强了两岸同胞的抗战历史记忆。

  研讨会历时一个上午,顺利圆满落幕。通过研讨会的交流,两岸学者与青年学生对抗战历史有了更多的共识和了解,大家期待着今后能有更多的合作与交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2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