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研究的新成果——评《中山简史》

辛亥革命网 2021-12-02 09:08 来源:团结报 作者:陶季邑 赵薇婕 查看:

知名学者、中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主席、中山市政协专职常委胡波先生的新著《中山简史》于2021年6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笔者拜读此一佳作,觉得颇有些特

  知名学者、中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主席、中山市政协专职常委胡波先生的新著《中山简史》于2021年6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7章,凡35万言,系作者长期潜心探析广东中山历史文化的结晶,亦为中国学者研究中山地方史的最新成果。笔者拜读此一佳作,觉得颇有些特点。

 

《中山简史》书影

  首先,该著从自然变迁入手。按照中国通史写作惯例,每时期宜先撰政治,再写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等层面。但胡著别开生面,其多数章节则从自然环境变迁入手。如第一章简介中山先民生活的自然环境,诸如复杂的地形地貌,开合起伏的地理空间,山海相连的自然景观等等,中山此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其日后经贸开展和文化教育发展乃至名人辈出奠定了基础。第二章略述早期中山的文明遗址,包括沙丘原址、彩陶文化、石刻岩画,此不仅为一种迷人的人文景观,而且体现远古中山的多彩文明,生动反映那里的先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这亦表明那里的先民业已拥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当时,他们既能开始劳动,又萌生对外交往的意向。第三章在撰汉唐时期中山时亦先写其地形地貌、沙滩海岛、肥田广陆的变迁,在此基础上撰政治、经济包括乡镇商贸情况和多民族融合互动,尤其指出:唐末时藩镇之祸愈演愈烈,造成中原地区民众纷纷举家南迁,以致南宋时香山在建县之前已经人口茂密,共有49种姓氏的族人从全国各地迁入香山岛。他们建房造屋,聚族而居,形成星罗棋布的村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由此可见一斑。此外,第四章和第五章关于晚清和民国史的撰写亦持同样风格。胡著此种写法的益处就在于既坚持唯物史观,又突出人地关系,融时空于一体,所以令人耳目一新。

  其次,该著可读性较强。一般史学著作包括通史之类,虽具有较强专业性,但读者时常会感觉沉闷枯燥、晦涩难懂。胡先生在撰写时打破常规,勇于开拓,大胆创新,融历史与文学于一体,从而使其著作既有高度历史专业性,亦具较强可读性。具体而言,该著略古详近,从远古到民国,从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多方面,呈现中山2000余年来发展的基本脉络。在作者看来,汉唐时期,大批移民在此开村立户;宋元时期,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和大量中原人南迁,地方政府遂注意开发,香山岛因而颇获资源,渔民为主体逐渐变为自耕农为主体;明清时期,香山则成为中外贸易交往的前沿地带,乡村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亦有所发展;民国时期,香山更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侨乡社会,人才辈出,如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容闳、买办商人和政论家郑观应,近代西洋音乐的教育先驱萧友梅,近代文学艺术家和翻译家苏曼殊。当然,其中最著名的是孙中山。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当时,位于广州的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为纪念他,决定将其故乡香山县易名为中山县。与此同时,该著较有可读性,不仅结构合理,各章节标题突出关键词,而且在简述近代尤其是古代香山时,使用简明易懂、通顺朴实的语言,不时适当引用古代香山著名文人的诗句,如第五章第五节关于清末文化教育的论述中,就提到清末黄绍昌等人编纂的《香山诗略》里收录此名句:“一轮明月照江湾,举目濠涌咫尺间。东澳波涛渔艇去,南村烟雨牧童还。”此处的“江湾”“濠涌”“东澳”“南村”均为当时“香山”之名称。该著许多章节还插入精美的彩色图片,可谓图文并茂,因此易吸引读者。一些专有名词诸如“叻币”“一条鞭法”“黄册”“南方陆梁地”“百越民族”等等亦配有一定注解,便于读者理解。值得一提的是,该著把追随孙中山革命事业的香山人,如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林伟民,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杨匏安,为民主革命献身的陈景华等等民主革命家进行客观评介,并分别配有其照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字描述之不足。所有这些,均使该著较具可读性,不仅会吸引普通读者阅读,而且易激发专业研究者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孙中山故居

  第三,该著突出地方特色。主要体现于以下两处:其一为突出诞生于此的孙中山。孙中山于1912年就主张汉满蒙回藏“五族一家”,1919年继而提出五族“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1920年又将此丰富发展为“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从而初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一生致力于中国独立、中华民族振兴尤其是国内各民族加强团结和实现国家统一的革命伟业。鉴于孙中山国内外影响巨大,胡著自然突出此位伟人,如第七章第一节在论述其民主共和思想历史渊源和民族精神形成过程时,提到孙中山童年在村塾中读书,听到老师程君海讲评国事时,“民族思想油然而生,民族气节为之激发”,此有助于他日后逐渐走上革命道路和提出“振兴中华”口号。书中写道:当孙中山远赴檀香山求学,所见所闻无一不让他想到祖国,“他拿中国和他所到的地方比较的时候,他总是要回想到中国”,此亦为他日后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和建立中华民国打下思想基础。其二为突出侨乡文化。中山为广东和世界著名侨乡,侨乡文化资源丰富,亦颇有地方特色。在作者看来,华侨回国回乡投资兴业、助教助学、扶危济困、热心公益,创办各种侨刊,修建宗族祠堂,注入侨资侨汇,城乡商贸随之繁荣,不仅促进了当时祖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向前发展,而且极大改变了家乡人民生产、生活和交往等,逐渐催生出崭新的价值观、道德观乃至世界观,整体上加速当地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总之,当时,香山或中山侨民充当了先进物质文化传入者和西方思想文化传播者,此处乡镇处处弥漫中西文化交汇的气息,侨乡因而逐渐形成。这自然是当地华侨热爱其家乡的产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山不断走向海外和世界。

  笔者认为,该著问世将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为中国学术界的市县级地方史研究树立范本。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