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21-10-19 14:22 来源:团结报 作者:周兴樑 查看:

孙中山的革命理想和事业伟大而辉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树立了民主共和制的丰碑,其缔建的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新局面,而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征程与伟业,继承并超越了孙中山的事业。

  历史的发展进程早已表明:孙中山先生开创与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为中国共产党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通了道路。因此,中共中央的历代领导人,都强调中共是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编者

  革命阶段之衔接: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与发展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场推倒了清王朝与封建帝制、造就出民主共和制度,以及对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紧随其而来的是中共领导进行和完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在中国和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展起来的“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前后两者间有着密切关系。

  毛泽东曾明确地称颂“孙中山是中国最早的革命民主派”,并强调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因为这个革命的主要对象或敌人“不是别的,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辛亥革命之所以被称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是因为:(一)辛亥革命是由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领导的一场民主革命运动。该会自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后,即担负起了革命政党的领导责任,几年后则以武昌起义之胜利促使各省相继独立,而最后推倒了清廷。毛泽东事后在论及此事说:“清朝早被推翻了。什么人推?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一起推。”充分肯定了中国同盟会对辛亥革命运动所起的领导作用。(二)辛亥革命是在孙中山和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指导下进行的民主革命运动。孙先生在1905年底创办《民报》时所撰的发刊词里,第一次将同盟会之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三民主义政纲规定:要以毕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于一役之手段,来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并进而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实现民族独立、人民民主与国家富强。它对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和胜利,曾起过指导作用。(三)辛亥革命是一次创建了亚洲唯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伟大革命运动——它使民主主义从此成为我国政制上的正统而传承了下来。孙中山在谈到同盟会与中华民国的关系时指出:“中华民国何以成?以有同盟会”——其“到了辛亥年一举就成功一个中华民国”。而时任同盟会总理的孙中山就是它的缔建者——他于1912年元旦,在宁宣誓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职,组成了一个由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执政的共和国政府。这就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而开创出近代中国史上之共和新纪元。(四)辛亥革命是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一度获得了大发展的革命运动。

  总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之顶峰。它把救国斗争和追求民族独立、人民民主与国家富强结合起来,具有超越以往并开创未来的时代特征——这实代表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正式开始,一直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勃发的时代。也就说,孙的一生之革命行谊,跨越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旧新两个历史阶段。正因如此,毛泽东才在专门撰文纪念孙中山时,号召大家要牢记和纪念他“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及“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历史的发展进程早已表明:孙中山开创与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已为中国共产党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通了道路。因此,中共中央的历代领导人,都强调中共是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如毛泽东说:孙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革命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事业的继承者”。就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发展之阶段而言,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确是对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革命人脉之传承:由同盟会会员与辛亥志士进步为国共两党的成员

  辛亥革命是一场“造就”了伟大人物的“革命斗争”:它不仅造就了以孙中山为领袖的数万名同盟会会员,及以陶成章为首一批光复会会员,且他们中的不少人在迈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分别进步为中共党员和国民党人。正是这两支宏大的民主革命队伍,才推动着这场革命斗争一直向前发展。

  拿辛亥革命党人志士与中共之关系来说,这主要表现为有些同盟会会员及辛亥志士与时俱进,或成了中共党组织的创始人,或是其建党初之早期党员。

  曾是辛亥革命中芜湖岳王会会长和同盟会会员的陈独秀,后来就成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和领导人。还有些同盟会会员及辛亥革命参与者,也在1920年积极投身于创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工作,如林祖涵、邵力子、沈玄庐之在沪,谭平山在穗,及高语罕、李大钊与张西曼等之在京。在1921年7月出席上海中共一大代表中,至少有二位同盟会员——董必武和陈公博。

  在孙中山与中共携手共同建立首次国共合作联合战线时期,一方面是有大批中共党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党内合作;另一方面也使一些同盟会会员或辛亥革命志士,成为了中共早期的新党员。

  如同盟会会员于1922年加入共产党者,有朱德、于树德、孙炳文等,1924年入党的有张兆丰等,1925年入党者有苏兆征、吴玉章等,1926年入党的有张云逸等。辛亥革命之参与者,于1922年入党的有萧楚女、林伟民等,1924年入党者有叶挺等,1926年入党的有刘伯承、南汉宸、周建屏等,1927年入党者有徐特立等。以上众多的中共老党员特别是其骨干们,在首次国共合作期间积极参与了黄埔建军,尤其是发动工农大众投身国民革命斗争等项工作,并通过这些革命实践,一方面锻炼出自己之领导才干,及积累了斗争的经验,另方面又为大革命运动勃发高涨,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是上述这大批干部,为中共日后担负起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重任,储备了核心力量及骨干人才——他们在以后的革命岁月里,不仅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还于抗战胜利后率领全国军民进行了人民解放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并接着又领导新中国开展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

  再来说说以孙中山为首的原同盟会领导人及大批辛亥革命活动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表现。有资料表明,在孙中山于1919年10月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时,有大批曾追随他为捍卫民主共和制度而进行护国与护法斗争的同盟会会员,及辛亥革命志士与时俱进地转为国民党党员。因此,在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会议上选出的第一届中央执监委员会之52名执监委员中,就有十分之九的人参加过辛亥革命运动,其中有38人是同盟会的骨干人才,如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谭延闿、杨希闵、戴季陶、邹鲁、林祖涵、伍朝枢、何香凝、李福林等等。正是他们成了孙中山时代的广州国民党中央和革命政府的台柱子,推动着国民革命之进行。

  革命经验之承继: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方策对辛亥革命思想的吸纳

  孙中山晚年对于辛亥革命运动的经验教训,通过认真总结后有了清醒认识。而中共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过程中,更一贯重视对辛亥革命正反经验的借鉴和运用。毛泽东尤善于从孙先生之旧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宝库里,承继有益的思想材料,并将之熔铸成自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方策。如他通过对辛亥革命中阶级关系及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指出帝国主义同中国军阀勾结为恶,是导致这场革命失败之主因,并进而阐明了帝国主义及其卵翼下的中国军阀、官僚、大地主阶级及买办势力,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敌人;又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与承继辛亥革命之经验教训,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战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孙中山用来领导辛亥革命的政党中国同盟会组织涣散、缺乏凝聚与战斗力,是导致这次革命迅速失败的重要原因。他本人在晚年已认识到这一点。而毛泽东则更加深刻地指出:辛亥革命的失败有其主客观原因,尤其是其“党的组织和内容极其简单”——未形成一个坚强统一的领导核心,且“领导集团犯了错误,有缺点”。有鉴于此,中共之领袖们懂得“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塞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才行。就这样,中共始终坚持不懈地加强了自身之建设与发展。这正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毛泽东肯定孙先生提出的必须“唤起民众”之“统一战线政策”,是其对中国革命之“伟大贡献”。有鉴于此,中共中央认为,要取得中国抗战的彻底胜利,就“必须尽可能地保存民族统一战线、保持国共合作”;因此,我们要“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扩大而奋斗”——应努力唤起工农大众,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战胜敌人。于是,我们党在革命实践中,始终坚持“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同它斗争的政治路线”,不断地捍卫并扩展了以工农兵大众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而推动着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向前发展,直至最后取得胜利。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他坚决选择了武装反清以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毛泽东充分肯定了其这一优点:他称颂孙中山于晚年“创设黄埔(军校)”时,“曾经下决心改造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并强调,在“有军则有权,战争解决一切”这点上,孙中山“是我们的先生”。共产党人为承袭并弘扬孙先生的这份宝贵遗产,不仅在革命斗争中“逐步学会并坚持了武装斗争”,而且还强调:“我们政治路线的重要一部分就是武装斗争”,故“应该成为抗日战争的最自觉的领导者”。正是在这个正确路线的指导下,最终领导各族人民造出了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

  革命任务之传承:从共同反帝反封建到继承超越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孙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曾以其伟大胜利为中国近代史写下过光辉篇章,但它最后却归于失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先后出现了袁氏称帝与张勋复辟的闹剧,而令共和制度名存实亡。中国应往何处去?民主革命的救国斗争之路该怎样行?面对这些关乎民族与国家前途的大问题,身为老一代革命家之孙中山、廖仲恺、朱执信等,及新一代的共产党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都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救国路上探索奋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初,这辛亥革命未完成的反帝反封建之民主革命任务,先是由晚年之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和年轻的中共人士共同来继承与弘扬,后来则是中共将此革命任务独立担当起来,并将它彻底完成。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不仅在于他领导了辛亥革命,而且在于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与时俱进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毫不妥协同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各种势力进行斗争”——他在晚年提出了具有明确反帝反封建内容的革命政纲,并通过国共两党合作,率领全党及广大民众掀起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孙先生在这革命之过程中明确地宣布:此次“彻底的革命,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关于对外的责任,定要反抗帝国主义(之)侵略主义,将全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第一点就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那援助军阀的帝国;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由上述可知,统率全党及革命民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以竟辛亥革命之业,是孙先生晚年的最大进步与主要事功,并为此奋战到生命之最后一息。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是承接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为完成它而进行不懈奋战的生力军。中共在1926—1927年间,曾参与动员工农支持北伐战争,而使“打倒列强除军阀”之响亮口号响彻大江南北。这次北伐之胜利扫荡了直系和奉系两大军阀集团,而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局与勃发的重要标志。可惜这场大革命运动也失败了。接下来,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高举反帝反封建之革命旗帜,领导中央苏区和各红色根据地军民,进行了旨在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战争。当日寇大举侵华时,又及时发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并在第二次国共两党合作之基础上,与国民党一道开展了伟大的抗日救国战争。这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即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新阶段”。在这场持久的抗战中,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先后开辟了华北、华中与华南三大敌后战场,它们与国民党军进行的正面战场之各大战役紧相配合——全国军民齐心协办、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于在1945年8月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斗争实践深刻认识到:“要直至国外帝国主义势力和国内封建势力基本上被推翻,而建立独立的民主国家之时,才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功。”接着进行了人民解放战争,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并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使全国各族人民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史实早已证明,孙中山的革命理想和事业伟大而辉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树立了民主共和制的丰碑,其缔建的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新局面,而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征程与伟业,继承并超越了孙中山的事业。

  (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