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辛亥历史题材中的张冠李戴(3)

辛亥革命网 2012-08-14 00:00 来源:《中华读书报》之“书评周刊”20120810 作者:裴高才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百年推出的影视作品与出版物,至今余温尚存。笔者屡见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作品中,竟出现了将历史人物的人名或姓氏搞错的硬伤。 ,漫谈辛

《中华读书报》第十版载裴高才文《莫将“陈宧”当“陈宦”》正文

  综上所述,为何将“陈宧”一而再,再而三地搞错呢?我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有三:

  首先,“宧”与“宦”笔划相近,容易混淆;“陈宧”是历史人物,影响有限,且“宧”不常见,容易出错。其次,编剧、导演与演员,乃至我们的审查官员,史学修养不足。例如在民国初年,一般称人名不是直呼其名,而是呼其号,或以里望称人名。像称陈宧,一般称作“陈二庵”;称黎元洪为“黎黄陂”等。如果稍有历史常识,演员在影视剧中,只会将“陈宧”称作“陈二庵”,不会误呼“陈宦”。再次,传记的作者与编者,对与传主相关人物的研究,以及工作责任感,亟待加强。据笔者了解,上述专著的作者与编者,不是史家,便是中文专家、教授,不存在知识问题。只是有的学者偏重于宏观,疏于微观所致;有的作家、编剧,往往注重艺术性,而忽视历史真实。笔者也曾犯过类似错误,为提醒自己注意,曾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自曝家丑,让各位监督。再则有的作品,纯属应酬之作,未作深入的考订。所以,我们只要稍加认真,是完全可以避免出现这一硬伤的。

  人名是一个人的特有名词,稍有不慎,就会张冠李戴。有时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记得有一位领导退休前参与编纂了一部专著,但编辑竟将他的名字的“骅”,除掉了“马”字旁,被人讥笑为“下马了”。闹得很不愉快。曾几何时,笔者也曾深受其害,有人将敝姓“裴”误作“斐”,我就起笔名“斐祎”,又被人误为“斐伟”。后更名为“飞翼”,有人仍误作为“飞冀”,真让人哭笑不得。

  怎样才能不出错,窃以为,一个办法,少一点应酬,多一点知识积累;再就是,有疑问,多查询;信不足,多请教;付梓前,请专家过目。当然,还有一个最笨也最可靠的办法,那就是认真再认真,细心再细心!

《中华读书报》第一版载裴高才文《莫将“陈宧”当“陈宦”》提要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