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辛亥定都之城 共和新纪元结果之地(3)

辛亥革命网 2011-10-05 00:0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徐机玲 蔡玉高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是武昌起义“开花”,定都南京“结果”。“孙中山的生前、身后,均与南京这座城市紧密相连,源于先生对其开创的共和伟业深情眷


  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车由北平抵南京,国民政府举行公祭。6月1日,在南京紫金山举行孙中山奉安大典。当日,南京城成千上万的民众上街送灵,灵车队伍绵延二三公里。沿途各省扎的祭灵牌楼有20余座。上午10时许,在各界代表伴随下的孙中山灵榇,启运至陵墓祭堂,举行奉安大典;再由孙中山亲属等人恭移灵榇进墓门。此时,鸣礼炮101响,全国民众默哀3分钟。至12时,奉安大典礼毕。孙中山从此在此安息,为后人瞻仰。王鹏善说,南京举行孙中山奉安大典时,整修了一条“迎榇大道”,这条以中山路命名的大道,北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陵,全长16公里。为此,还引进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在迎榇大道两旁抢植行道树,灵榇所经之处又有多处以“中山”、“逸仙”命名的建筑和桥梁。

  如今,当年栽种的梧桐树华荫如盖,遍布全城,成了南京独特的绿色名片。当年首次在城市道路上设置行道树和快、慢车道的中山路,已成为国内城市道路建设的蓝本。据不完全统计,仅大陆现有的中山路就有180多条。

  中山陵经历80多年风雨沧桑,现今保护完好,成为全球华人心中的圣地。中山陵园管理局副巡视员许国庆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中山陵经过了两次大规模整修,近5年又投资53亿元对陵园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新植树木50多万株、新增绿地7000余亩,使陵园更加巍峨苍翠、秀美壮阔,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500万人次。近年来,连战、吴伯雄、宋楚瑜、郁慕明等台湾党政要员,多次拜谒中山陵。对孙中山的共同敬仰,成为加强海峡两岸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纽带。

  “博爱之都”新名片

  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评价南京:“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当夫长江流域东区富源得有正当开发之时,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80多年后,孙中山的预言成为现实。当年虽然地理位置优越,却“残破荒凉”的古都,现已成为一个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的现代化城市。

  进入新世纪,南京将孙中山倡导的“博爱”思想,作为新时期市民精神的重要内涵:“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织就了“博爱之都”的新名片。

  如今,南京城市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当年孙中山勾画的蓝图。十年前,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城三区”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建设突破50平方公里的老城,在秦淮河西岸至滨江地区兴建56平方公里的河西新城区;同时拓展了面积达380平方公里的东山、仙林、江北三个新市区。短短数年间,曾是大片农田的古城周边,新城崛起,商旅辐辏,百业俱兴。

  “建设过江通道、设立工商业总汇之区、发展铁路交通”,曾是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对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期盼。而今,南京已成为全国首个“软件名城”、新兴产业基地和国际服务外包城市;构建起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过江隧道、地铁、公交、航空组成的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5年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6%、12.3%。

  关注民生是孙中山倡导“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南京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完善社会医疗保障、率先在全国实现12年基本免费教育。2008年,因成功治理秦淮河水环境,南京成为世界上首个获得“联合国人居特别荣誉奖”的城市。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