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辛亥定都之城 共和新纪元结果之地(2)
辛亥革命网 2011-10-05 00:0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徐机玲 蔡玉高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是武昌起义“开花”,定都南京“结果”。“孙中山的生前、身后,均与南京这座城市紧密相连,源于先生对其开创的共和伟业深情眷
步入总统府圆拱型大门,迎面一座重檐尖顶、廊柱林立、开阔气派的大堂,就是当年举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的会场。徜徉其间,中山先生铿锵有力的誓词言犹在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据史料记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乘火车从上海赴南京任职途中,在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各站受到热烈欢迎。下午5时抵达南京时,站台上群众的欢呼声震耳欲聋,下关江面军舰和狮子山炮台的礼炮齐鸣。当晚,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上庄严宣誓,被授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印”。
此后3个月内,孙中山组建了九部内阁临时参议院,具有共和政体雏形的南京临时政府,先后颁布各项改革法令30余件。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了国民的自由、平等权利及人身财产安全,初步构建了共和制国家的运行机制和民主政治基本构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陈宝田谈及建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意义时说,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社会巨大而深刻的变革。领导这场革命的孙中山先生,在主政南京临时政府期间,以坚韧的意志和非凡的胆略,顶住北洋军阀大兵压境、革命党人内部纷争、财政严重匮乏、西方列强拒绝承认等巨大压力,通过颁布政策法令,大力推行民主,廉洁吏治,除旧布新。在废除留辫子、缠小足、穿袍褂、刑逼供、行跪拜礼节等陋习弊政,改变社会风气之际,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今年9月28日,在总统府西花厅临时大总统办公室遗址举办的《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展览,集中展示了辛亥革命先驱开创民主共和制度的非凡之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近发现的一批南京临时政府珍贵文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马振犊向本刊记者介绍,这些文档是他们在整理馆藏北洋政府档案时新发现的,共有两个卷宗,约700条(件)、3000页。主要内容有孙中山签署的大总统手令、总统府电报房收电文和临时政府外交部文档,较全面地反映了孙中山任职期间的政治、外交、军事、内政、经济等各方面的公务活动。其中6件大总统手令,涉及改革吏制、保护侨民等举措,显示了中山先生当年整顿吏治、安抚民生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文档,是现存民国史料中非常稀缺的珍档”,马振犊说,这次新发现的外交文档,记录了南京临时政府处理印尼华侨受迫害事件;办理上海、厦门等地外国租界会审公堂及设立华洋裁判所等事关国家主权的外交事件;以及收解海关事权和税收、推行禁烟禁毒事务与英法德俄等国的交涉等多项外交活动。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为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在外交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和成效。
泗水华侨事件是其中的典型案例。1912年2月19日,荷属爪哇岛泗水市华侨在集会庆祝中华民国成立时,遭到军警武力干涉,当场打死华侨三人,伤十余人,百余人被捕。消息传至国内,引发各界愤怒声讨,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积极的护侨行动,迫使荷兰殖民当局释放所有被捕者,并接受了中方惩治凶手、抚恤死者家属、赔偿华侨损失等条件。
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结束了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孙中山履行诺言,于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递交大总统辞职咨文。15日,他率领临时政府官员晋谒明孝陵,在总统府举行民国统一大庆典。4月1日正式解职后,孙中山离开总统府,继续为寻求中国民主富强之路探索奋斗。
忠魂长眠紫金山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孙中山第一次来到南京,并由此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结缘。卸任后,他在为革命四处奔忙中,又两次造访南京,最后一次是他魂归金陵,长眠于南京钟山风景区的紫金山麓。
“孙中山的生前、身后,均与南京这座城市紧密相连,源于先生对其开创的共和伟业深情眷念,对未竟事业不懈追求。”南京钟山研究会会长王鹏善说,孙中山在南京建国立业,践行三民主义理想,因而对这座城市怀有深厚的情感。他生前在《建国方略》中精心描绘、规划南京发展蓝图,并在实地考察紫金山雄伟风光时,表达了自己在“他日辞世时,愿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耳”的心愿。
1925年3月12日,一生为革命奔波的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举国哀恸。4月21日、22日,南京各界连续两天召开追悼大会,何香凝、杨杏佛、恽代英等人在会上发表演讲,缅怀孙中山的革命一生及创建中华民国的丰功伟绩。南京各社会团体和学校也纷纷举行多种形式的悼念活动。
遵从孙中山遗愿,宋庆龄、孙科等亲属在南京紫金山实地勘察,选定墓址。孙中山葬事筹委会向海内外征集中山陵墓的建筑图案。经评审,荣获首奖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钟形陵墓图案,以其庄严、简朴、典雅,融汇中西建筑风格的特点,以及形似自由钟、寄寓中山先生临终嘱托“唤起民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警世之意,被确定为中山陵建造方案。
1926年春,由吕彦直主持的中山陵工程,在南京紫金山南麓动工兴建。经三年建设,一座依山而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中山陵园,卓然崛起。为之呕心沥血的吕彦直,却在主体工程即将完工时积劳病故。他奉献全部智慧和精力建造的这座伟人丰碑,成为中国近代的经典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