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烈士周实后人:祖辈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3)

辛亥革命网 2012-07-16 00:00 来源:淮海晚报 作者:王荣 朱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前不久,年过七旬的资深媒体人丁驾龙老先生给晚报提供线索称,辛亥烈士、南社诗人周实的后人之一目前就居住在老淮安。6月13日,记者与丁

  这是周实“柔”的一面,而当他加入南社,组织淮南社,投身革命之后,诗歌则尽显“刚”的一面。例如,他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所作的组诗《痛哭四章》中写道:“誓起鲁阳麾赤日,忍教胡月犯黄天。匣中夜夜青锋啸,愿作人豪不羡仙。”不仅痛悼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而且公开鼓吹武装起义以推翻清朝统治,可谓当时国内公开印行的革命诗歌的最强音。在“猛虎磨牙”的血腥统治之下,这是冒着杀身亡家的极大风险的。

  周实是诗人,也是诗歌理论家。他的诗歌理论概括起来有四点:一是“因时立吾言”,主张诗歌反映社会现实,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二是强调“气骨”、“识见”,主张诗人应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三是诗歌创作应质朴自然,主张诗歌要表现诗人的“真性情、真面目”,反对“守宗派、讲格律、重声调”。四是在诗歌鉴赏和审美情趣上,主张既崇尚“鸣钲伐鼓之音”,也不排斥“芬芳徘徊、低回婉转之风”。

  在辛亥革命中,周实既是言者,也是行者,诗人、革命家在他身上得到了统一。

  后人心声:祖辈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

  “从小,外婆常跟我说起外公的故事。长大以后,我结识了不少文史研究者,了解到更多的事情。我还从外婆那儿继承了一本外公的遗作《无尽庵遗集》。这本书,在我们家传了三代人,珍藏了上百年。”崔大寅说,这本书还有一个故事:文革时期,包括《无尽庵遗集》在内的所有藏书都被红卫兵抄走了。文革结束后,他找到有关部门。“我对他们说,其他什么书都可以不要,就请你们把我外公的那本《无尽庵遗集》还给我吧”。结果,图书馆一位工作人员深受感动,跟崔大寅一起在旧书堆里找了一个星期,终于找回了这本书。

  “外公天资聪颖又特别认真,他给我以及我们家族的启示是,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努力做好。回想我的一生,师范毕业后得知盱眙山区缺教师,就去了。这一去就是十多年。后来调回淮安,在建淮中心小学、淮安师范附小做校长,学校工作在短期内都有较大的起色。因此,不管我们干什么工作,我们都要努力干好,我也是这样教育我的儿孙的。”崔大寅告诉记者,身为名人之后,他们深感骄傲,因为祖辈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们不断进取。

  “我们家与《淮海晚报》缘分很深,晚报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崔大寅还告诉记者,1999年,他的三儿媳妇韩燕不幸患上白血病,《淮海晚报》的记者闻讯后刊出了系列报道,众多爱心人士伸出了援助之手,最终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现在,韩燕身体仍然很健康。

  崔大寅说,祖父牺牲后,遗骸被人葬在淮安区施河镇蒯成村境内,但并无墓碑。当时在淮城原开元寺旧址上改建了周阮二烈士祠,抗战沦陷时被毁。他们家人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重建二烈士祠,或采取其他切实可行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一个景仰和凭吊先烈的英风伟绩的场所。”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