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强,武汉有基因︱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

辛亥革命网 2022-07-23 09:57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万建辉 赵萌萌 包孟 查看:

“科技自立自强,武汉有基因。”18日到20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一一湖北千里长江行”探访团先后走访了武钢一号高炉国家工业遗址公园、汉口青岛路平和打包厂和汉阳铁厂工业遗址群落。

  “科技自立自强,武汉有基因。”18日到20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一一湖北千里长江行”探访团先后走访了武钢一号高炉国家工业遗址公园、汉口青岛路平和打包厂和汉阳铁厂工业遗址群落,大家切身感受了近现代武汉工业的辉煌,也目睹了这些工业遗产通过修缮保护,正华丽转身为见证城市工业文脉的博物馆、市民文化休闲的城市新地标。

  武钢一号高炉,一路承载着兴国强国的钢铁使命

探访团实地探访共和国第一座炼铁高炉。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在武钢工作27年,一直没机会走近一号高炉,很神秘,很好奇,想知道那时他们怎么工作,父辈们为之拼搏的动力是什么。” 18日下午,探访团来到武钢一号高炉国家工业遗址公园,去年从武钢退休的探访队员陈璐看到一号高炉出铁口宏伟的钢铁结构非常感慨,“震撼!无法想象,那时国家还一穷二白,能把武钢建起来。”

  陈璐爷爷在武钢做过劳资科长,父亲在平炉、冶金炉等岗位工作,她至今记得当年父亲穿白色工作服的样子。

探访团成员深入武钢一号高炉内部探究。吕诗文 摄

  在武钢厂史陈列厅,讲解员李秋阳告诉探访队员,武钢人总结出“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各项工作争一流”的“三争精神”。在陈列厅入口处,武钢一米七轧机缩微模型上也写有“争气 争光 争一流”的口号。

  武钢有限党群工作部负责人程琳介绍,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人均钢产量只有2.4公斤,而同期苏联人均钢产量是中国的60多倍。武钢一号高炉于1957年7月1日动工兴建,1958年9月13日建成投产。从孕育、诞生到成长,一路承载着兴国强国的钢铁使命。

探访团打卡共和国第一座高炉。长江头条用户@馥蔓 摄

  武钢一号高炉先后走出了新中国唯一的炼铁院士张寿荣,从仅有初中文化的炼铁工人成长为技术专家、曾8次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李凤恩,全国劳模王水枝等杰出代表,诞生了“炼铁又炼人”的高炉精神,被誉为武钢的“根”和“魂”。

探访团成员在武钢一号高炉国家工业遗址公园探访。 吕诗文 摄

  2021年底,武钢一号高炉入选国家工业遗产。为了赓续历史荣光,传承“炼铁又炼人”的高炉精神,武钢有限投入8000万元精心打造武钢一号高炉工业遗址公园,于今年7月1日揭幕。

  武汉市社科院城市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原所长张笃勤表示,以武钢、青山热电厂等为代表的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工业建设项目,以及这些现代工业建设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无不续写着荆楚文化、长江文化的现当代传奇。武钢的建设为长江文明增添了又一现代工业文明,武钢一号高炉工业遗址是长江文化的代表性现代工业文化符号,其“炼铁又炼人”的精神遗产,尤其值得发扬和代代相传。

  100多家文创企业入驻,百年老建筑焕发生机

  19日下午,在青岛路下车,探访队员走进平和打包厂,一堵灰砖砌成的精美欧式建筑墙面呈现在大家面前。

探访团在平和打包厂。 吕诗文 摄

  讲解员介绍,平和打包厂由5栋楼组成,分别建于1905、1918、1933、1949年,又由多条长廊连成一体,形成了现有空间,当年主要用于仓储棉花等物资。

  探访队员王希玟小朋友拿起智能手表,对另一处红砖外墙拍起了照片。“这里的红砖已经一百多年了,太神奇了!”

探访团在平和打包厂打卡。 吕诗文 摄

  沿楼梯走上三楼,粗壮的钢筋水泥楼梯、墙体结构透出百年沧桑。墙面有不少黑色的铆接,上有粗大的螺丝帽。不少文创公司在三楼办公。三楼楼道天花板上,可以看到大尺寸的工字钢。江岸区国资公司陈倩茹说,这是当时最大跨度的工字型钢梁。在那个年代,普遍还采用的是砖木等材质来作为房屋的横梁,而这里所采用的钢梁是1905年从英国海运来的。

  楼内还有很多铁制的消防桶,还有水箱,平和打包厂设有在当时最先进的消防喷淋报警系统,它产自英国工业革命发祥地曼彻斯特。喷淋系统上方的压力表至今保存完整,数字清晰可见。这样保存如此完好的百年前消防设施,全国都极为罕见。

  探访团顾问专家、湖北大学资环学院教授韩忠向探访团员们介绍,这里是英商在汉口旧租界内建立最早的加工打包仓库,是最早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雏形,武汉现存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单体近代工业遗产,也是中国工业发展变迁的重要历史见证,被评为武汉市最早工业建筑,2011年它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建筑、武汉市一级工业遗产保护,其3万方体量在全国也仅此一处。

探访团成员在一楼鹅社书店艺术馆探访。 王海 摄

  在一楼鹅社书店艺术馆,探访团的小朋友曹昌泽说:“没见过这样的书店,有书,有沙发,有饮料,有画展,还有老式留声机!”

  陈倩茹介绍,2017年江岸区开始对平和打包厂进行保护性修缮,如今它已建成文化科技创意园区,已有100多家文创企业入驻,百年老建筑再一次焕发了新的生机,

  汉阳铁厂百年工业文脉蝶变文创园区

  20日一早,倾盆大雨中,探访队员齐聚汉阳琴台大道与江城大道交汇处的张之洞博物馆,随后步入“融创武汉1890”项目展示厅。大厅外,硕大的抓斗、减速机、机床、轴承等工业机械部件,作为实物雕塑,提示这片土地曾经的过往与荣耀。

  探访团顾问专家、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教授张继才给大家讲起了汉阳钢厂的前世今生:1890年,晚清重臣张之洞在武汉主持创办了汉阳铁厂,选址今龟山北路,汉江汇入长江口处。当年的汉阳铁厂有10个厂,3000多名工人,外国技术人员40余人。汉阳铁厂与后来在其附近建立的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等共同形成“汉阳十里工业长廊”,中国近代工业迎来“汉阳造”时代。

探访团在汉阳钢厂制氧车间旧址打卡。 吕诗文 摄

  1938年,日军逼近武汉,汉阳铁厂设备、技术人员迁至重庆,成为今重庆钢铁公司的前身。汉阳铁厂原址厂房、机器设备到新中国成立前几乎荡然无存。

  1952年,武汉市成立汉阳钢厂,选址“汉阳十里工业长廊”的汉阳火药厂原址,并于1979年与汉阳轧钢厂合并为新的汉阳钢厂。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改制、外迁,曾经声名显赫的工业园区归于沉寂,只留下400亩工业遗址和一批老旧厂房,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年轮。

探访团在汉阳钢厂感受这里的工业年轮。 王海 摄

  “汉阳铁厂是中国有识之士寻求强国富民的产物,见证了我国民族工业的苦难与辉煌。汉阳钢厂与汉阳铁厂是一脉相承的。”融创武汉1890项目旧改研发负责人黄晓荷告诉探访队员,2017年,汉冶萍公司汉阳铁厂入选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为传承和重塑汉阳铁厂的文化精神内核,2020年通过政企合作设立武汉1890工业遗址研究院,重新规划园区空间,设计改造方案。届时,这里将呈现一个集商业、文化、商务办公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

  黄晓荷介绍,与项目展示厅隔街对望的旧棒材厂经过修缮,成为第六届武汉设计双年展的主场馆,展览吸引150余万名观众线上线下同步观看。

  抗战初期,武汉成为全国最大工业城市

  今年年初,工信部公布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武钢一号高炉、青山热电厂入选。两处工业遗产均位于武汉市青山区,均是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为新中国工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前工信部公布的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中,汉冶萍公司汉阳铁厂第一批入选。至此,武汉国家级工业遗址增至3处。

  2017年到2021年,工信部认定的4批国家级工业遗产中,湖北有8处工业遗产入选,分别是汉冶萍公司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大冶铁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湖北五一三三厂、华新水泥厂旧址、葛洲坝水利枢纽、二三四八蒲纺总厂、湖北省赵李桥茶厂。

  探访团顾问专家、武汉市社科院城市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原所长张笃勤介绍,可以说,近代以来,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地位仅次于上海。

  张笃勤说,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包括上海在内的170多家江浙工业企业迁汉,武汉地区工业企业猛增到500多家,到1938年10月日军侵入武汉前,武汉成为全国最大工业城市。

  后来武汉工业企业西迁,重庆、宝鸡接受了大批从武汉迁去的工业企业,从而改变了中国西南、西北地区的工业布局。

  上世纪50年代初,以武钢为代表的一批武字头大型工业企业在武汉创建,武汉以其工业基础和规模,堪称华中工业重镇,这种地位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令武汉人为之骄傲。

  张笃勤说,国家提倡对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传承弘扬优秀工业文化,促进企业转型和城市更新协同发展。作为拥有丰富工业遗产资源的武汉,早在2012年已编制出本市工业遗址的保护利用规划,并在95处工业遗存中确定27处作为武汉市推荐工业遗产名单,涵盖6个时期13个行业,其中具有稀缺性、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并被列为国家、省、市文保单位的工业遗产15处。这个规划于2013年5月由市政府批复并公布实施。

  近年来,武汉市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以创设工业遗产博物馆、构建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方式,活化利用了一批重点工业遗址。此次“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一一湖北千里长江行”探访团,探访的武钢一号高炉国家工业遗址公园、平和打包厂文创园、汉阳钢厂工业遗址1890改造项目,就是活化利用的优秀典型。

  附:武汉市第一批工业遗产名录(27处)

  一级工业遗产

  1、汉口既济水塔(国家重点文保单位)

  2、邦可面包房(国家重点文保单位)

  3、南洋大楼(国家重点文保单位)

  4、汉口电灯公司(省级文保单位)

  5、和利汽水厂(省级文保单位)

  6、赞育汽水厂(省级文保单位)

  7、亚细亚火油公司(市级文保单位)

  8、平和打包厂旧址(市级文保单位)

  9、宗关水厂(市级文保单位)

  10、福新面粉厂(市级文保单位)

  11、汉阳铁厂矿砂码头旧址(市级文保单位)

  12、第一纱厂办公楼(市级文保单位)

  13、武汉重型机床厂(大门)(市级文保单位)

  14、武汉轻型汽车厂办公楼(市级文保单位)

  15、汉钢转炉车间旧址(市级文保单位)

  二级工业遗产

  1、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

  2、武汉铜材厂

  3、青山红房子

  4、南洋烟厂

  5、武汉重型机床厂(厂房)

  6、鹦鹉磁带厂

  三级工业遗产

  1、太平洋肥皂厂

  2、武汉市第一棉纺织厂

  3、江岸车辆厂(卢汉铁路江岸机厂)

  4、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

  5、武汉锅炉厂

  6、武汉电视机总厂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