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和文史研究者呼吁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早日建成开馆
辛亥革命网 2015-12-01 11:3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涂赛兰 万学工文 刘建林图 查看:
11月30号上午,省、市政协委员和文史研究者十余人到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及工业遗址现场调研。
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位于武汉汉阳铁厂旧址,由武钢建工集团承建,是武汉市首个全钢结构建筑体,总共耗费3500吨钢材,建筑面积逾7000平方米,由地下1层、地上2层及空中3层组成。该博物馆由世界殿堂级建筑大师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主体结构于2012年11月完工,其工程难度超越了北京鸟巢。张之洞博物馆馆长顾必阶介绍:新馆借鉴中国古象形文字元素,方舟两个角好似黄鹤楼顶的飞檐。景观上纳入大江大海的暗示,体现武汉两江交汇、九省通衢的地理特征,寓意无论顺流逆流都永远前进和奋斗,勇立潮头。除了外立面用德国进口的不锈钢板,博物馆所有的钢材都是武钢造,共计3000余吨。其中,最厚钢板有50毫米,悬挑最大跨度达27米,工艺相当复杂,用武钢本地钢结构建,也是为了展现武汉工业水平。
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是万科联手武钢在汉打造的国内关于张之洞与“汉阳造”的唯一专题纪念馆。新馆展示厅有三层,将设“近代工业的浪潮”、“近代工业希望之城”、“近代工业摇篮”主题展厅,展出张之洞工业遗迹,同时计划引进3D播放厅,加入声光电等特技,放映展现武汉风貌与历史的纪录片,同时设立舞台表演,立体反映武汉工业发展史。
博物馆建筑采用全钢结构和全钢表皮,既是对汉阳铁厂的历史致敬,也是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水平的展现;设计上大量运用可持续发展技术。
顾必阶还介绍:张之洞工业遗产不仅是湖北武汉特有的文化遗产品牌,也是百年来中国工业化历程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工业遗产项目。这一工业遗产的主体为张之洞十九世纪最后十年督鄂时期创办的“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及之后扩展到两省三地的“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也包括“卢汉铁路”的兴建。“汉阳铁厂”在十九世纪末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位置,“汉冶萍公司”是亚洲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汉阳兵工厂”曾与伦敦工厂齐名,“汉阳造”更是这一个工业遗产大的标志性符号而闻名世界,中国近代工业的几大基础,钢铁、铁路及兵工均发源于此。新中国建立后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发展和弘扬了张之洞工业遗产,毛泽东上世纪60年代在武汉特别说到:“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2010年末,万科集团王石来汉阳参观,看好张之洞工业遗产的价值与前景,主动提出投资建造新的博物馆,由此形成与武钢集团联手打造工业遗产景观的合作方式,并于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4年,新博物馆外体工程建成,但万科集团终止了继续投资建设的程序,致使博物馆搁置一年多,成烂尾工程,人们期盼已久的张之洞工业遗产景观在将要完整呈现之际,遭遇搁浅。
历史文化研究者、国家一级作家罗时汉及汉阳区政协委员钟生华在武汉电视台“政协论坛”和网络发声之后,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的遭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委员杨丹、湖北省政协委员卢纲、武汉市政协委员陈荣华和文史研究者万学工、湖北省首家农民举办的博物馆馆长杨德元等一行闻讯前来考察,商议解决方案。他们呼吁:尽快将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列入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化工程。承载中国百年工业强国之梦、记载中欧百年合作之成果、见证武汉百年进程之历史的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不能无限期搁置下去,期盼湖北省、武汉市和汉阳区政府将张之洞工业遗产视为湖北和武汉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名片,强力介入,加强协调与监管,早日建成开馆。
孙中山先生曾于1912年视察汉阳铁厂,指出“中国需要几百个像汉阳铁厂这样的工厂”。 万学工摄
顾必阶馆长(图右)介绍情况 刘建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