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乔木而思故家 考文献而爱旧邦
辛亥革命网 2015-11-23 17:52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 查看:
睹乔木而思故家 考文献而爱旧邦
——记“冯氏藏墨展”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这是张元济先生《印行四部丛刊启》之语。新近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编纂出版的《冯氏藏墨》“弁言”中,将其录为卷首语,体现了两代学人对中华传统文献的热爱与赤忱。
9月24日,《冯氏藏墨展》开幕式暨《冯氏藏墨·翰墨丹青》首发式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前隆重举行,颇为学界瞩目,隆享盛誉。国庆长假第一天,即接待校内外观众3750多人,第二天高达4700多人,成为中国高校博物馆单日接待参观人数之最。
《冯氏藏墨》是冯氏父子两代人集藏的艺术精品,有父亲冯永轩40年间集藏,从唐人写经,到明代山水及大量清代、民国文士政要书画、尺牍等艺术珍品,有冯天瑜1980年以来收藏部分书画作品。其中多有珍品,诗文、信札,多未收入诸人文集,历史文献价值极高。
1925年,冯永轩考取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期学生,亲炙国学大师梁启超、王国维等,毕业时得梁、王惠赐墨宝,这是冯氏藏墨的首批珍品。冯氏集藏之兴趣,也发端于此。历经长达半个世纪孜孜不倦地访辑,终于集腋成裘,蔚为艺文大观,令人赞叹不已。
梁启超曾在《学问之趣味》中说:读书、学问是两桩趣味主义的事情;学问的趣味,用佛典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作比方说: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到时,旁人没法子告诉你。冯氏两代人的这些艺术集藏,也是极大的学问趣味所致。否则,很难想象仅有薪水收入的学人,是如何集藏起这些蔚为大观的艺术珍品的。
正是这样极大的趣味与热忱,时常留意集藏,便成了冯氏的习惯。冯永轩先生父亲师承王国维,致力边疆史地探究。在新疆期间,他留意集藏古高昌文书、贝叶经等,今《翰墨丹青》刊布的《唐贞观六年魏徵重译<妙法莲华经>卷第五》长卷,即是此时期收藏的精品;同时注意广蒐赴疆历史人物墨迹,如左宗棠平定阿古柏、收复天山南北两路时留下的手书对联等,让人们仿佛重回历史现场,重温当年英豪的伟业。
正是因为这样极大的趣味与热忱,他们徜徉于旧籍、古器物之间,欢乐得且歌且舞,“一箪食,一瓢饮”,物质简陋而不自知。正如冯天瑜先生回忆说:“家中的衣食照例是简朴的,且不说我做老五的历来穿补旧衣装,就是父母也没有一件完好的毛线衣(父亲辞世时所穿羊毛衫袖口是破的)——工资半数耗费在购置书籍、古董上。家人早已对此视作当然,节俭是生活常态。”正所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冯氏父子的集藏之乐,与此何其相似。然而,他们自有外人不易体会的艰辛与快乐。
正是因为这样极大的趣味与热忱,他们在战乱频仍的岁月中,对这些艺术珍品始终呵护有加。在日寇的疯狂侵略、扫荡期间,冯氏一家在多次避难中,“衣物等抛却不少,而藏书、文物则始终保存完好”。从20世纪30-40年代,冯氏一家颠沛坎坷,从内地到新疆,从新疆到内地,从黄冈到西安,从西安到长沙,再回武汉,十数年间辗转于大半个中国,迁徙不定,所运载的主要仍然是他们的藏书和文物。可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其中艰辛不言而喻,让人久久地感慨嘘唏。
正是因为这样极大的趣味与热忱,他们才不计价值地集藏,毫无金钱观念,令人肃然生敬。冯天瑜先生说:“有人询问:冯氏藏品值金多少?余无以回答,因为自己的文物市场知识几近空白,也于此难生兴趣,引动关注的只是文物的史料价值和艺术魅力。三十多年来,余不时于清夜翻检图籍、把玩藏品,沉醉于历史现场感,在与先贤对话、相与辩难之际,思逸神超,偶尔迸放出意象奇瑰的火花,这可能是自己研习中华文化史的一种知识补充与灵感源泉。”这是先生对于集藏价值的夫子自道。冯先生还回忆说:“先父每有收获,评议的多是文物何等美妙、包蕴的史料价值何等深邃,并未言及某件值钱若干。”这样的胸襟和气魄,体现了冯氏父子两代人的高贵品质和人文追求。这对于当前被铜臭掩没的文物市场来说,无疑是一缕极其宝贵的洗涤剂、清新剂。
冯先生在《弁言》中呼吁:“中国现代收藏大家张伯驹、王世襄们将文物文化价值置于金钱之上,不惜破己财以护文物,倾力于保存、弘扬民族文化瑰宝,彰显其存史、教化功能,指示了集藏事业的正道,我们对其表示最大的敬意,并愿追迹后尘。”这样的呼吁,掷地有声,值得集藏界人士倾听和反思。
冯氏父子为了集藏,耗费了自己毕生的心血,也为集藏的公共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其赤子之心,令人感动。早在1942-1945 年,冯永轩先生在受聘于安徽学院(安徽大学前身)期间,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拿出自己的藏品,精心筹划举办文物展览,以期激励师生及民众爱国热情。
在20世纪60-70年代“扫四旧”的狂热中,冯家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将家中仅剩的部分藏书及被抄走的部分冯家藏书,抢救至湖北省图书馆。今湖北图书馆特藏部那些若干盖冯氏印章的古籍,就是这批逃过抗日战火、“文革”浩劫的幸存者。
在1978 年,永轩先生辞世前夕,冯家将古钱币数百件捐给复建不久的武汉师范学院(今湖北大学)历史系。这批古钱币,躲过了20世纪30-40年代的多番战乱,躲过了 “文革”浩劫,历经冯家的精心呵护而幸存。这批古钱币,有夏、商贝币,春秋战国布币,秦半两、汉五铢,乃至唐、宋以降铸有年号的通宝、元宝,成为今之湖北大学博物馆钱币馆的基本馆藏,业界人士评价极高。
秉承父亲遗训,冯天瑜先生重新董理冯家集藏,于武汉大学万林博物馆展出,并分类整理,已出版《冯氏藏墨》,《冯氏藏札》、《冯氏藏币》两册正在编纂之中,我们跂足翘盼早日问世。《冯氏藏墨》的面世,播惠学林,功德无量,诚为学界的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