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 群贤雅集——黄安冯氏藏墨展侧记(中)
辛亥革命网 2015-10-08 10:4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孟进 查看:
惟楚有材 群贤雅集(图片集)
中篇:群贤毕至 流风甚美


[图2 ] 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兼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周邵华老先生(右)会前小憩,冯天瑜先生陪侍在旁。(摄影:万学工)


[图4] 周邵华先生(左二)和八路军总部老战士之子、辛亥革命网编审申鑑先生(左一),著名的民间博物馆馆长、黄陂杨楼子油榨房传统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德元先生(左三)在《冯氏藏墨展》开幕式上。(摄影:魯桂轩)

[图5] 永轩先生的四子天瑾先生(中)1957—1962年就读于武大物理系。左右两位分别于1962年和1965年也进了武大物理系,三位师兄弟当年并不相识。没想到,半个世纪后,托了永轩先生的福,有幸在这样一个与物理学不怎么相干的平台上欢聚一堂,大缘份也。(摄影:刘建林)

[图6] 天瑜先生(左)与老红军童世光、罗明德夫妇的女儿童晓晋女士、女婿冯文学先生(右)在《冯氏藏墨展》开幕式上。(摄影:万学工)

[图7] 天瑜先生与新四军五师老战士的女儿、辛亥革命网董事长杜武亲女士在《冯氏藏墨展》开幕式上。(摄影:孟进)

[图8] 我国著名评书大师、武汉市文联前主席何祚欢先生(中)在《冯氏藏墨展》开幕式上又见到了两位仁弟,非常高兴。五十一前,“小何”在武大小操场讲的一段评书,笑翻了近万名珞珈山人!“白头忆少年,少年已白头”,此刻站在“何老”身边的两位,对当年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啊!(摄影:刘建林)

[图9] 著名哲学家、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齐勇先生(右)和品绶都读过十四中、都读过武大、都在武大教过书,最后又都在武大退了休。两位校友从武昌昙华林起步、出发,追寻着各自的人生轨迹,海角天涯,“经风雨、见世面”,最后殊途同归,聚首珞珈,尔来五十五年矣! (摄影:刘建林)

[图10] 申鑑和武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万军(右)交谈。(摄影:魯桂轩)

[图11] “武汉·2015世界园林博览会”明(25)日正式开展,杨德元先生(左)的榨坊博物馆应邀已经进入了该博览会,届时杨馆长将亲自进行现场表演,欢迎参观!(摄影:刘建林)


[图12] 这就是“撞榨”。长而沉重的“吊撞”快速猛烈地撞向“榨尖”(“楔子”,机械力学上叫“劈”,斧、凿之类均属此。系用极坚硬的木头如“铁匠木”、“黄檀木”之类制成),榨尖向两侧所产生的巨大分力挤压饼料,香喷喷的油便从下面流了出来。图中杨馆长在示范“撞榨”的技术要领。(摄影:刘建林)

[图13] 申鑑、魯桂轩伉俪与武汉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李福林女士(中)在《冯氏藏墨展》开幕式上。(摄影:?)

[图14] 开幕式结束后,大家纷纷向展厅入口走去。(摄影:万学工)




[图18] 宗福邦先生领衔编撰的巨著《故训汇纂》,是我家的家庭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每当遇到特别难的问题时,这就是最后的求解希望了。——十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最后的希望”也确实从来没有让我们失望过。(摄影:孟进)

[图19] 武汉大学前副校长、江汉大学前校长李进才教授(左)也来到了《冯氏藏墨展》展厅。李校长一贯待人诚恳,平易近人,一段时间的住院交谊,使平头百姓品绶对于这位校级领导的为人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今日相会,自然欣喜非常,感谢校长夫人周老师,为我们留驻了这美好的时光。(摄影:周自安)

[图20] 展厅内,天瑜先生与辛亥革命志士魯祖轸先生的嫡孙长女魯桂轩亲切交谈。(摄影:申鑑)

[图21]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科技企业家艾路明先生(右)和夫人张俭女士在《冯氏藏墨展》展厅。(摄影:孟进)

[图22] 品绶和方方老师(右),一个学物理,一位学中文;一个百无一成、虚度了年华,一位事业有成、名震天下。但不论多么的天差地隔,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他们都是“ 珞珈山人”。或许还可补充的是:他们都是文学院博导於可训老师的挚友。(摄影:刘建林)

[图23] 罗时汉先生(右)是一级作家。我认识他是因为2013年,我写了篇《华中师大110周年庆典外记 》,里面详细说到了我们和“兄弟作家”董宏猷、董宏量的奇缘巧遇,罗先生看后很鼓励了我一下,并将《外记》转发给了两位董先生。至今我还舍不得删去他鼓励我的短信,可见得我的虚荣心是何等的重啊!(摄影:刘建林)


[图25] 天琪先生的女儿冯云专程从北京赶来参观《冯氏藏墨展》。她说,祖父和天瑜五爷(在鄂东许多地方,尤其是黄安和麻城一带,方言“爷”,就是叔叔。)千辛万苦收集的这些珍贵藏品,使她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而开幕式的盛况也是她来武大之前所不曾预料到的,她非常高兴,非常感谢武大校方、感谢武汉文化界的前辈们。(摄影:刘同平)

[图26] “天瑜五爷”也有非常幽默风趣的一面,一句话就让侄女笑得前仰后合。五婶很专业,飞快地抓拍了这精彩的画面,点赞!(摄影:刘同平)

[图27] 上午的活动结束后,天瑜先生不辞辛劳,又特地亲切会见了几位辛亥革命志士后裔和辛亥革命网暨中华辛亥文化促进会的朋友们,并合影留念。左起:冯文学、童晓晋、向虎雏、孟进、张铭歌、杜武亲、余品绶、冯先生、熊永铸、申鑑、魯桂轩、万学工。(摄影:刘建林)
对于辛亥革命志士后裔,许多史学专家都非常有感情,在名著《辛亥首义史》的后记中,天瑜先生写道:
“近二十馀年来,笔者还有缘与辛亥志士后裔吴欢、吴德立、孙必达、黄伟民、黎昌晋、梁农、熊辉、万慕慧、李柯、李承弘、李若男、向虎雏、喻安澜、耿弟安、叶光明、吴厚婉、周石生、李厚启、刘重喜、朱方正、傅国英、余品绶、刘谦定、张铭歌、程犁、程璠、潘德冰、李大奇、周国勋、胡香生、孙想珍、邱耀先、卢纲、蒋漫征、李声英、石萍芳等君交游,从中获取素材固然是一得,而领受某种‘历史现场感’,才是作为史学工作者的笔者尤觉欣然的所在。”
作为辛亥革命志士的后代,我们读到了这些话,又零距离地与写这些话的专家交谈合影,当然也“尤觉欣然”啊!
【中篇附言】:由于各种原因,我交往圈的半径很小,见闻浅陋,还有很多很多参加了今天雅集盛会的贤士名流没有在本篇的“文字中”出现,我深以为憾,深以为歉。
然而,这又不是临时“突击”补火所能弥补得了的,而“侧记”呢,有这样“侧”的,也有那样“侧”的,本来就不是“正记”,只能如此了。
再说,我历来笃信“随缘”,走到哪山是哪山,逢着哪位是哪位,不必刻意。
即如天瑜先生,虽然上世纪六十年代就与先父清舫(庆芳)公一同执教于“武汉教师进修学院”,但我们那时还小,对于父辈的同事们,只能仰望,不可能有交往沟通的机缘。所记得的事儿,只有中午同在教院食堂排队买饭。所见过的证据,只有某年教院组织教工到东湖春游,合影上有先父、有舍弟,还有天瑜先生。其余的全无痕迹,盖“缘份没到”也。
随时顺势,到了九十年代,我们“正经八百的本职工作和业务”终于远去,而因了“辛亥史”、因了“文化史”,我们也终于有了向天瑜先生学习请教的可能和机会,也终于真正的、“正式的”和天瑜先生相交、相知了,这就叫做——
缘份到了。
——【中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