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藏墨展记
辛亥革命网 2015-09-25 17:03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昌庆旭 查看:
金秋时节,珞珈山麓,丹桂飘香,昨天上午十时许,《冯氏藏墨展》开幕式暨《冯氏藏墨·翰墨丹青》首发式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前广场隆重举行,文化界名流云集,群贤毕至。冯氏藏墨展由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主办,该展为冯永轩先生上世纪20-60年代部分集藏,并略选1979年以来冯天瑜先生所获书画信札,展览分为书法、绘画、信札和钱币四个板块,此为家庭收藏展。
冯德清(1897-1979),字永轩,以字行,又字永宣,号无尘。湖北黄安(今红安)冯家畈人。历史学家。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期毕业。先后师从黄侃、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生前为武汉师范学院(今湖北大学)教授。他专于古文字学,西北史地和楚史,精心收藏考证古文物。一生收藏古籍、书画甚富,战乱期间,颠簸流离,藏书及字画用肩挑手拎,基本保存完好。1946年至1949年在西安期间,经常与其长子天琪徜徉于古董摊前、汉唐陵园,时有收获。50年代收藏古籍文物的情志有增无减,累积藏书数万册,惜藏书在“文革”中损失惨重,而字画与古钱币,一向存放于老宅天花板之上,数次抄家者未能发现,遂躲过了一劫。家藏字画多为清至民国间名家所书,如查士标、阮元、吴荣光、翁同龢、潘祖荫、杨守敬、曾国藩、张元济、梁启超、王国维、郑孝胥、梁鼎芬、王葆心、于右任、包尔汉等人的书画作品和信札;冯永轩家教颇严,以正直、勤奋、爱国、气节为教子之圭旨,其五子均在各自的学术和工作领域作出了贡献。
冯天瑜,为冯永轩第五子,1942年出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2年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颁发“世界著名知识分子”证书。冯氏藏墨展包括冯天瑜教授三十余年来与学者、美术家优游艺文,获多位师友赐赠书画、尺牍,计有黄亮、喻育之、陈义经、曹立庵、程千帆、姚雪垠、吴丈蜀、欧阳中石、汤文选、周韶华、冯今松、邵声朗、陈作丁、刘绪贻、夏振坤、陈立言、唐小禾、徐本一、池田大作、谷川道雄、中岛敏夫、伊原泽周、布洛夫、李福清等学者大家手迹。
冯天瑜教授曰:“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时下进入文物及艺术品集藏兴盛期,“淘宝”“鉴宝”已成热门话题。这一轮次收藏热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文物及艺术品的市场售价被格外关注、并极度放大于台面,人们言及藏品,津津乐道于拍卖价几万、几百万或几千万(近年甚至出现某一画作数以亿计的售价),而对文物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的认 知则退居次席。以上种种,似与笔者自幼的闻见大相异趣:先父每有收获,评议的多是文物何等美妙、包蕴的史料价值何等深邃,并未言及某件值钱若干,将来会增值多少倍。”
冯氏藏墨“在长达半个世纪间,孜孜不倦地访求、节衣缩食地购置,集腋成裘,蔚为大观。它们遭遇的灾厄和今日得到的善待,以一粒水珠映照出中国文化史的优雅与悲壮。今人和后人自应珍视这些藏品,除引为艺文范本外,还当从其曲折经历中获取守望文化的教训。”
开幕式后,宾主步入展厅,今天到现场的嘉宾有辛亥革命网同仁及辛亥革命志志后裔凡十四位,女士有:杜武親、张铭歌、魯桂轩、孟进、童小晋。先生有于寅(张铭歌的先生、华科大教授)、冯文学、向虎雏、熊永铸、余品绶、刘建林、万学工、申鑑、昌庆旭。面对一件件冯氏藏墨大家真迹,可谓“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这是武汉文化界一件盛事,于参观者是极大的精神享受。
附:“冯氏藏墨”展
展览时间:9月24日-10月15日,9:00-16:00;
每天16:00停止入馆,16:30闭馆;
双休日、中秋节、国庆节正常开馆,每逢周一闭馆。
与会嘉宾合影
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