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专家学者研讨黎黄陂的历史作用

辛亥革命网 2014-10-21 09:06 来源:华夏经纬网 作者:文翔 查看:

10月18日至19日,纪念黎黄陂诞辰150周年系列活动在武昌举行,京沪津汉桂台等海峡两岸专家学者,以及海内外辛亥后裔出席。

  10月18日至19日,纪念黎黄陂诞辰150周年系列活动在武昌举行,京沪津汉桂台等海峡两岸专家学者,以及海内外辛亥后裔出席。

  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生于今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东厂畈,世居湖北黄陂西乡张店、县城小西门外大板桥、东乡黎家岗与北乡黎家河,故名黎黄陂。黎黄陂是武昌首义大都督,晚年致力于实业,1928年病故于天津。1935年,民国政府于武昌为其举行国葬,建“黎大总统墓”于卓刀泉,国学大师章太炎撰“大总统黎公碑文”,汉口则有“黎黄陂路”,以纪念其人。“黎黄陂”成为民国的一张名片。时逢黎元洪诞辰150周年并黎氏亲历甲午战争150周年之际,由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天津市湖北商会楚文化研究会、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湖北省辛亥革命博物馆主办,黎黄陂研究会与黎黄陂文化博物馆协办,纪念首义元勋、民国元首黎元洪。


图:纪念黎黄陂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现场。(摄影:涂瀚)

  10月18日下午,黎元洪研究学术研讨会由湖北荆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德华主持,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振有、天津市政协副主席田惠光、天津市政协副主席黎昌晋(黎黄陂嫡孙)作了发言。从台湾赶来的《湖北文献》社长、台湾大学教授汪大华,著名学者章开沅、冯天瑜、张海鹏、萧致治、严昌洪、侯杰,黎黄陂研究会理事长裴高才、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宋美云、湖北教育出版社文献室刘艺、万婵等两岸专家学者,先后从不同侧面,阐发黎元洪在民国历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享誉国际的辛亥革命史学家章开沅先生阐发了黎氏长期未享受历史公正的三大因素:国民党的正统观念、共产党的革命观念与辛亥之区的某种情结。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冯天瑜在演讲中分别从“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两方面,对黎元洪的历史功过进行了客观评述。他强调,“黎元洪在北洋时期成为辛亥首义及共和政体的象征人物”。北洋时期,他虽然有过种种摇摆,但坚守了共和底线,此为其政治生涯的一大亮点。台湾《湖北文献》社社长、台湾大学教授汪大华透露,在台湾史学界,黎元洪长期被边缘化,甚至刻意淡化,近年来,大陆学者在《湖北文献》发表黎氏研究文章,引起当地史学界关注。

  黄陂区胡炳基作为黎黄陂家乡代表,在会上介绍了近年来黄陂打造黎黄陂文化名片的情况,如出版了第一部关于黎黄陂的传记小说《首义大都督黎元洪》,兴建了第一个黎黄陂广场,竖立了第一座黎黄陂铜像,创办了第一个黎黄陂文化博物馆等。政协常委、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元龙,省政协原副主席、荆楚文化研究会武清海,湖北教育出版社党组副书记陆才坚,天津商会领导等出席。从北京、上海、南宁、长沙赶来的“首义金刚”高振霄、吴醒汉后裔高中自、王琪珉、吴璐,以及武汉地区的瞿绵、蔡礼鸿、胡香生、赵洪愿等辛亥后裔代表出席。章开沅为会议文集题名“共和磐石”的墨宝,萧致治新作《黎元洪新传》也在研讨会上亮相。


图:京台沪汉代表高中自、汪大华、王琪珉、裴高才参加黎黄陂研讨。(摄影:涂瀚)

 10月19日上午,在天津市湖北商会与黄陂区李集街的大力支持下,武汉黎黄陂文化博物馆承办的“共和磐石,乾坤正气——纪念辛亥首义元勋、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诞辰150周年文物展”,在辛亥革命博物馆(红楼)隆重开幕。开幕式由黎黄陂博物馆馆长彭博翔主持,名誉馆长、湖北省中学特级教师明道华致辞。明道华说,黎黄陂文化博物馆由黄陂李集街彭家砦村两位农民彭云清、彭博翔父子自费创办,于2013年11月7日开馆的。博物馆展厅面积四百余平方米。该馆以黎元洪生平事迹为主线,共划分六个展室,展出黎元洪及与其生活时代相关的文物六百余件,图文与实物相印证,并配已音像资料,通识性与学术性兼顾,直观性与趣味性并见,一年来免费接待海内外客人数千人。今年7月,经湖北省文物局正式批文“武汉黎黄陂文化博物馆”,中国首家以黎元洪生平事迹介绍为主题的博物馆。

  黎元洪嫡孙黎昌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的祖父雕刻的‘黄陂黎氏’的印章仍在我家珍藏。祖父先后在汉阳、天津北塘就读私塾学校,又考入北洋水师学堂管轮学堂。这次展出就有一张照片是他和水师学堂的老师萨冰镇的合影。”

  据悉,当天参观人数达1700多人。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