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志士后裔聚首武汉(图)(2)

辛亥革命网 2010-09-15 00:00 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作者:汉网-武汉晚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日,“辛亥革命百年论坛”将在汉举行。昨晚,孙中山、黄兴、黎元洪等辛亥革命志士后裔及辛亥研究著名史家陆续抵汉。 ,辛亥革命志士后裔

追忆孙眉孙中山

手足之情

孙必达的曾祖父就是孙中山的胞兄孙眉,也是辛亥革命史上鼎鼎有名的大人物。孙必达并没有见过两位先祖,但他从父辈嘴中、历史资料上,一点点还原了两位同胞兄弟之间深深的革命情谊。

孙必达说,其高祖父孙达成是清末中山县的一个佃农,“当时家里没有土地,十分贫穷”。孙达成育有三子三女,三个儿子中孙眉是老大,二子早夭,三子就是孙中山,“我曾祖父对中山先生从小就十分疼爱”。

1871年,孙眉随舅舅前往美国檀香山(夏威夷)谋生。孙必达说:“这时候,我曾祖父就表现出令人敬佩的勤劳品质,靠着自己的双手,赤手空拳地打出了一番事业。”1878年,年仅11岁的孙中山到了檀香山,进入中学读书。孙必达说,当时中山先生一句英语都不会,但到毕业时已是全班第二名,“足见他的聪明机灵”。后来,孙中山去了香港学医,又是孙眉不断汇款接济。1894年,在孙眉的帮助下,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开始革命之路。

1913年秋,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讨袁失败,逃亡日本。孙眉也从翠亨移到澳门居住。直至1915年2月11日,不幸病逝于澳门,享年61岁。而孙眉的儿子孙昌,也就是孙必达的祖父,也因参加革命工作,1917年不幸殉难于广州黄埔。“我父亲和伯父后来就与中山先生和宋庆龄一起生活在广州大元帅府”,孙必达说,按照他父亲的描述,每到吃饭时间,中山先生下楼来吃饭,也不讲话,很快吃完,然后上楼接着写东西;除了写东西,就是见客人,家里经常有客人排着队等着见他,“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山先生关心的都是国家大事,几乎没有私人时间”。

黎元洪之孙黎昌晋

祖父始终牵挂黄陂乡亲

黎昌晋,现任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虽祖籍黄陂,但他在天津生活日久,一口北方话说得十分好听。而他对于武汉的了解,令人惊讶:“武汉在陆运上拥有贯通南北的京广、京九铁路和京珠高速,在水运上拥有贯穿南北的长江,再加上空港运输不断发展,将来的发展无可限量。”原来,黎元洪祖籍江西,生于黄陂木兰东厂贩,后来该地划归大悟,但黎昌晋自幼在籍贯一栏所填,都是“黄陂”,因而对武汉的感情十分深厚。

去年春节前后,黎昌晋曾回黄陂寻根,专门到黎元洪捐资兴建的前川中学旧址谒祖。黎昌晋说,据其父黎绍业的讲述,祖父黎元洪在担任民国大总统期间及其晚年,十分重视新式教育,“天津的南开学校,后来的南开大学,我祖父都捐过资”。

而对于家乡的教育事业,黎元洪更是不遗余力。据了解,黎元洪长女黎绍芬在哥伦比亚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后,黎元洪当时就给她10万大洋,准备让她回武汉创办江汉大学,后因战乱未果,将其捐赠建设了武汉大学体育馆。黎元洪字宋卿,体育馆被命名为“宋卿体育馆”。

据了解,黎元洪还先后出资在汉创办了“湖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和黄陂前川中学,成为当时武汉十分重要的两所学校。

黎昌晋对武汉市举办的此次辛亥百年论坛,给予高度评价。“武昌首义已是百年前的事,那时参加起义的都是热血青年。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同样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精神。”

 

熊秉坤之子熊辉

周总理安排我父亲的后事

熊辉是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熊秉坤之子。昨日,84岁的他应本报记者邀请,从箱底找出一摞泛黄的老照片,带到洪山宾馆展现在记者面前,向本报记者揭秘往事。

揭秘一:

武昌起义临时总指挥部在哪儿?

年轻时的熊秉坤,平头、领带和西服,眼睛里流露出坚毅的目光。照片背面写着拍照时间为1912年,这是辛亥革命成功的第二年,那年,熊秉坤27岁。

拿着这张有着近百年历史的照片,熊辉清楚地记得父亲讲述过的那一幕:1911年10月10日下午,熊秉坤在武昌率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对空连发三枪,正式发出了推翻清廷的发难信号,拉开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序幕。辛亥革命胜利后,熊秉坤多次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肯定和褒扬,被誉为“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人”,又称“熊一枪”。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