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裂变·1911》纪念辛亥百年
辛亥革命网 2010-12-15 00:00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王娟 查看: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昨日,由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创作排演的大型话剧《裂变·1911》正式投排。作为我市纪念辛亥百年的重要文化艺术作品之一,该剧有望在春节后在舞台上亮相。
武汉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刘复介绍,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的特殊时刻用艺术作品来反映这场伟大的变革,武汉的文艺团体责无旁贷。话剧《裂变·1911》从去年开始创作,剧本由曾创作了《母亲》、《张之洞》等剧的著名编剧赵瑞泰担纲,总导演由总政歌剧团团长黄定山担任,这也是两人继合作历史话剧《张之洞》之后的“第二次握手”。
辛亥革命题材重大,但《裂变·1911》并没有正面描写武昌首义的战斗历程,而是从辛亥革命之前老汉口的一个家庭为突破口,讲述了经营纱厂为生的徐家三代人在孙女徐云霞的婚姻选择上面临的痛苦抉择,由徐家的情感纠葛折射出社会矛盾的激烈,由此突出“裂变”的主题。剧中主要角色由强音、曾圆圆、陆羽等演员出演,大多都是《张之洞》的原班人马。
编剧赵瑞泰六易其稿 “写‘裂变’难过《张之洞》”
我市著名编剧赵瑞泰,曾因话剧《春夏秋冬》、《母亲》和《张之洞》及电视剧《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获奖无数,《裂变·1911》是他的第15部话剧作品。昨日,赵瑞泰介绍,该剧从去年10月开始创作,中间他大病一场,如今是六易其稿,“完全是一个超难的自我挑战。”
小家庭折射大社会
辛亥革命是一场宏大的历史变革,一部话剧如何去反映这样一个厚重的主题?赵瑞泰说,这也是开始创作时他面临的最大难题。“《张之洞》至少有确定的人物,而‘裂变’只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要写什么人,什么事,完全不知道。”因此,赵瑞泰在创作前期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却迟迟没有动笔,一直在找寻一个合适的突破口。
赵瑞泰分析,提到辛亥革命,许多人都会想到武昌首义,想到革命党人的浴血战斗。“如果要历史地再现这个过程,那是影视剧的长项,话剧要反映这些反而是弱势。”考虑到话剧舞台的特点,赵瑞泰最终确立创作思路,以一个家庭为突破口去反映辛亥革命前的社会现实。“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社会形态无不投射在家庭之中,尤其是大动荡的岁月,其风浪不可避免地冲击着每个家庭。”
人物角色超“浓缩”
早在创作话剧《张之洞》时,赵瑞泰就收集了大量清末武汉的历史资料,这次创作《裂变·1911》,这些历史资料又派上了用场。反复斟酌后,赵瑞泰将剧中的徐家确定为纱厂经营者:“清末正是汉口民族工商业发展迅速的时期,纱厂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纱厂的经营者作为中国最早的民族资产阶级,既承受着新政的恩惠,也饱受清朝末年腐朽政策之苦,他们身上的矛盾性正是革命爆发的必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