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与敬意:辛亥的另一种读法

辛亥革命网 2011-07-01 00:00 来源:长江商报 作者:沈朗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年开春以来,有关辛亥革命的新书出版了不下30种,其中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雷颐《走向革命》等可读,而5月出版的《1911年中国大革
 

  晚间经过湖北省美术馆,黑黝黝的夜色掺杂着东湖路淡淡沥青味,远处空中的星宿和航班翼灯一同闪烁。往往这时候,会猝不及防与孙中山铜像相遇。他安静地立在美术馆空旷的廊下,喧嚣与尘埃掩不住巨大的铜铸身躯,目光穿越时空、坚定从容。

  辛亥百年,留下的史实像昨日日记般详尽,因袭的史识却岩石一般固定了先辈的面目。在二元化与符号化历史观里,将英雄与小丑的戏袍,简单披在掀起当时风云的一代豪杰身上——清王朝总是腐败卖国,袁世凯就是跳梁小丑,立宪派完全软弱无能,都被历史进步的车轮狠狠碾碎。其实,如此简单粗暴的历史妖魔化,只能带给后人更多的疑惑不解。

  今年开春以来,有关辛亥革命的新书出版了不下30种,其中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雷颐《走向革命》等可读,而5月出版的《1911年中国大革命》则促人深思。

  作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本书作者马勇自称是历史的旁观者,在这本336页的小书中,他意图从正史的层面去善意理解辛亥革命参与各方,去重构中国人的辛亥记忆。冲突各方都有坚持、有退让,革命本身是流血是破坏,但辛亥革命最后走向了和平解决,这里面体现了国人的智慧。“1911年中国大革命”是以最小代价成就了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转折点,开启中华民族重建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百年前的王朝政治,是不是如教科书所述充满了阴谋与奸诈?这套从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传下来的框架话语模式,连梁启超后来都承认是别有用心。马勇依靠大量史料来破解雾瘴:革命党人是启蒙者,立宪党人是领导者,袁世凯和南北新军是推动者,清王朝和平隐退、赢得尊重。

  一场革命与改良的赛跑,左右着当时中国的命运。革命一度高涨,会推动清政府加快立宪的步伐,而立宪一旦跟不上民众的期望,革命又会趁势而上。这场赛跑最终失去控制、冲出跑道,“使中国的民主发展走上了一条非常奇怪的道路”。

  5月24日,马勇在采访中道出这番话,尤其值得历史爱好者再三咀嚼——“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应该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抱持一种温情和敬意,用常人的心情而不是用阴谋论去解读历史。假如我们继续以三流的智慧去解读历史上一流人物的阴谋,那么前人无法认同,后人无法理解。后人不知道我们这个时代究竟出了什么事情。”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