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与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仲恺农工学校和(3)

辛亥革命网 2012-08-03 00:00 来源:《团结》杂志 作者:蔡瑞燕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82年4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第二任主席何香凝逝世10周年前夕,为了“纪念何香凝、缅怀廖仲恺”,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27年冬,回粤的何香凝召开学校筹委会,被推为仲恺农工学校校长。自此,直至1942年中,在抗日烽火中不断流亡的何香凝,在廖承志被捕营救无果、自己身体欠佳的情况下,在广东曲江约见辗转乐昌办学的仲恺农工学校代理校长陈颂硕时,以“老衰多病”为由辞去仲恺农工学校校长职,但保留校董职务,并指示:“学校校产仍由校董会管理,我还要尽校董之职责。学校总会有一天返广州复办的。不论校名怎么改,仲恺这个名字不能改,仲恺扶助农工的精神不死。”何香凝前后任校长职15年,为学校的发展呕心沥血,学校办学成果显著。

作为独特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和廖家两代人的生平事迹展览,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特色校园文化核心的传统元素,是校园文化特质形成的文化因子和重要资源,也是学校校史的原点,这里有廖仲恺扶助农工的意志和情怀的体现,也留下了何香凝为创校而艰苦奔走的忙碌身影和清晰脚印。

1923年廖仲恺(前排右一)、何香凝(后排右一)与亲戚们在双清楼前合影

何香凝与双清楼

对何香凝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何香凝自号“双清楼主”,常在画作上使用。在广州的“双清楼”有两处。第一处在廖仲恺哥哥廖恩焘的住宅里。廖何夫妇从1897新婚时至1903年东渡日本前,在这里居住了5年多。“双清楼”的由来,跟何香凝的新婚生活有关。1897年,19岁的何香凝和华侨青年廖仲恺在广州结婚,由于他们经济上还没有能力独立,就一直寄住在廖恩焘的家中。廖仲恺是好学之人,自小生活优裕、社会接触少、非常好学的何香凝,结婚后开始了一种崭新的生活,她除了专心照料丈夫的生活起居外,在学习上由于得到了丈夫的指点,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对世界和国家大事的认识,思想上有了很大进步。他们互相敬爱,有着共同的喜好,完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新婚生活“可也过得很好”,感情融洽。正如何香凝回忆,因为“听仲恺常常谈及时事,逐渐加深了我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认识。”

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为了减少侄儿侄女们的干扰、有个独立的小空间,他们就住在屋顶晒台搭建的小屋里,白天一起研讨诗文、谈论时事,晚上赏月,特别是皓月当空时,一片清辉洒进斗室,意境清新高远。有一次恰逢中秋,皓月当空,何香凝触景生情,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并把这个他们的爱巢命名为“双清楼”,此后他们把自己的家都叫“双清楼”,后来何香凝绘画时有“双清楼主”自署的作品,廖仲恺亦自题诗词集为“双清词草”,《双清诗画集》则收录了廖仲恺、何香凝的诗、书、画;后来学者尚明轩、余炎光编辑出版廖、何文集时,自然想到了《双清文集》之名;廖承志作诗、书信也曾以“双清楼后人”署名,“双清”就成了廖仲恺、何香凝的代称和他们高尚的品格与情操的写照。

双清楼是一所二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位于今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龙溪新街42号。至今到附近去仍可见木趟栊门、青石板街的旧貌,但“双清楼”经几十年的改造使用,已经面目全非,曾被街道办的幼儿园使用,1982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立了“双清楼”纪念牌,进行保护;2002年9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这几年附近旧城改造,“双清楼”成为拆建区与旧街道之间的“边界风景”。

另一处“双清楼”在广州市东山百子路12号,今中山二路8号。1922年父亲何炳恒去世,何香凝得到了7千元遗产,她用这笔钱建成了两栋相连的小楼,从1923-1925年廖仲恺牺牲前,他们全家在这里安家,过了几年少有的安定生活,是廖仲恺身兼党政军多项职务、工作特别繁忙、为国家民族作出最大贡献的时期,这就是第二个“双清楼”。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期间,也常出入“双清楼”,与廖仲恺研究军校工作,有时还从“双清楼”出发,一起驱车到黄埔军校上班。抗日战争时期,廖承志曾把双清楼借给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使用,1938年日本占领广州时,被炸毁,现为广州邮电大楼所在地。

(蔡瑞燕,广州市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馆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