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与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仲恺农工学校和(2)
辛亥革命网 2012-08-03 00:00 来源:《团结》杂志 作者:蔡瑞燕 查看:
2007年4月23日,为纪念廖仲恺先生诞辰130周年暨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建校80周年,由民革广东省委会提案、广东省政府批拨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扩展改造工程专项经费900万元,对纪念馆进行了全面维修、装修。重新编辑制作的展览与各界观众见面,不仅增加了内容,而且在形式上也增加了新的表现手法,获得了观众们一致好评。
纪念馆行政主管先为广东省农业厅,后在仲恺农校升本后于1986年改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业务主管与指导为广东省文化厅。1996年被广州市海珠区政府定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10月,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批准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10月,被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授予“广东统一战线基地”的称号。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内的展览表现了廖仲恺、何香凝及其子女廖承志、廖梦醒为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前仆后继、代代相传的革命事迹。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历来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王震、杨尚昆、廖承志、康克清、马万祺等国家领导人、广东省多任领导、民革组织负责人等先后多次到馆参观指导,非常关心纪念馆建设。纪念馆成立30年来,民革中央就有王昆仑、屈武、何鲁丽、周铁农4位主席先后莅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参观纪念馆,指导工作,参加廖仲恺、何香凝的纪念活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历届领导都很重视纪念馆的工作及其作用的发挥,给予具体的指导和支持。
何香凝呕心沥血创办仲恺农工学校
仲恺农工学校是何香凝为继承与弘扬廖仲恺先生竭力“扶助农工”之遗愿,而决定创办的一所学校。众所周知,廖仲恺是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头等功臣,忠实地执行“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联合革命战线建立后,身兼国民党中央工人部长和农民部长的廖仲恺,非常注重唤起工农投身国民革命,“救农工即所以挽救中国”,他认为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和挽救中国,就必须依靠占国民人数绝大多数的工农阶级才行,是执行孙中山扶助农工政策最坚决的国民党领导人。何香凝深刻了解丈夫扶助农工的赤诚之心。廖仲恺于1925年8月20日被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指使的暴徒杀害后,何香凝为了纪念先夫,继承其扶助农工的遗愿,发起创办了仲恺农工学校,为振兴国家经济培养工农子弟,亲任校长15年。
在丈夫廖仲恺殉国一个月后,何香凝即联合詹似菊、邓青阳、郭威白等8人,一起向国民党中央呈交了一份提案——它要求在广州中山路旁拨出空地一处,建筑仲恺纪念公园,并在其内附设一所仲恺农工学校。1925年10月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17次会议一致讨论通过了何等提出的议案,“决议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起并组织仲恺纪念公园筹备委员会,除提案人外,另指定谭延闿、汪精卫、古应芬、伍朝枢、宋子文、邓泽如、朱培德、蒋介石等9人为筹备委员会……盖以是为纪念仲恺先生之勋劳,且继其遗志也。”就这样,何香凝为酬夫愿而倡办仲恺农工学校的主张和计划,开始变成了国民党最高当局认可并主导下的建校行动。何香凝说过:“廖仲恺先生为反对帝国主义、谋中国之自由平等而牺牲。香凝不才,继续遗志,创办仲恺农工学校于广州,思树立解放劳苦群众运动之基础。”但由于征地的问题,纪念公园没有建成,何香凝暗自决定,就算仲恺纪念公园建不成,仲恺农工学校也一定要办成;如果政府不给钱公办,则自己筹款和卖画私办也要办成,为此还一度命其校名为私立仲恺农工学校。广州国民政府于1926年春指拨了广州河南石冲口一带的250亩土地,作为仲恺农工学校之校园及实验农场用地,这个校址西起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北临珠江,即今天的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所在地。
何香凝为仲恺农工学校筹措办校经费、规划校园设计、聘请名师等,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地工作。何香凝为了募捐办学经费和处理重要校务,成立了以著名教育家、廖仲恺侄女婿许崇清为主席的仲恺农工学校董事会,校董会的成员包括政府及学界名人蒋介石、孙科、宋子文、金曾澄、范其务等人。她延聘到国内知名学者关乾甫、蚕桑专家杨邦杰与桂应祥、农艺名家麦应瑞等来校任教。在学校的学科设置上,她鉴于丈夫生前“对我国蚕丝业落后尤为关心,时以提倡改良蚕种为念”,加上办学经费紧张只能先设一科,就决定“农工学校内容先设蚕桑一科,晚间则设工人补习班”,以期发展,能使“吾国蚕业前途不至落后,经济方面或可挽回,是纪念仲恺先生,亦即救国之道也”。
学校于1927年3月26日正式开学,首招学制为3年的两个蚕丝班、学制为1年的一个蚕丝实习班,共计新生98人,多数为工农子弟。由于北伐战争顺利推进,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妇女部长何香凝于1926年11月需随广州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北上武汉,但在离穗前她亲临即将竣工的仲恺农工学校工地巡视,叮嘱校筹备委员、外家侄子何品良说:“筹备委员已多数离粤,我亦即将北上。学校的事你要多费心!”并在校园西区新立的廖仲恺纪念碑前缅怀良久,她说:“仲恺,你安息吧!我一定继承你扶助农工的未竞之志,把农工学校办好!”1927年初春,许崇清和陈树人召集留粤的学校筹备委员开会决定:仲恺农工学校于“是年3月招生开课,在廖夫人未回粤之前,校务由何品良以校务主任名义负责办理”。正式开学时,何香凝特派女儿廖梦醒代表她,专程从武汉赶回广州出席学校的开学典礼。
何香凝创办学校以纪念廖仲恺,更以继承和弘扬“仲恺一生爱护农工、扶助农工的意志”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提出了“扶助农工、注重实验”的办学宗旨,仲恺农工学校始终把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经过二、三年的努力,1930年开始,仲恺农工学校就陆续培养出了“仲恺蚕种”杂交新蚕种系列,以蚕体与茧型较大且结实,丝质洁白纯净、适应广东气候、抗病力强而广受蚕丝界和蚕农的欢迎,后来推广到珠三角地区以至东南亚。截止1938年日寇占领广州前夕,办学十年间,学校蚕丝专业师生深入山区采摘野生桑叶养蚕,保育优良蚕种、培育杂交新品种,并在条件相当艰苦的情况下保存了各类优良蚕种100多个,为新中国的蚕种培育提供了丰富的蚕种资源。1929年秋,何香凝为仲恺学校发展筹募经费,携自己的画作及谭延闿等名人书画作品300余幅赴东南亚售卖,1930年1月寄给学校10万元,用于建造校舍和购置设备,其中建成了当时华南地区最大的蚕种冷藏库,建筑面积1197.6平方米,校内称为“四合院”,1931年上半年完工,用于学校教学实习,同时开放给珠三角蚕农储存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