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长眠南京 不忘辛亥革命(4)
辛亥革命网 2011-10-11 00:00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徐林 何瑞琪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钟山风雨记苍黄,金陵粉黛梦醒今朝,铁马冰河山河易色。一炮惊雷,99年前的六朝古都再次迎来新政权的诞生。 ,孙中山长眠南京 不忘辛亥革
总统府
走进位于长江路292号的总统府大门,一座重檐尖顶的高大建筑,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静谧和庄严。这里就是孙中山先生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地方——原两江总督衙署。
1912年元旦,正值盛年的孙中山身着呢质军服,头戴军帽,在黄兴和徐绍桢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总统府。从总统府大堂向西,沿着翠竹掩映的蜿蜒小道走进总统府的西花厅。鲜明的黄白相间墙面,罗马式拱门,整座建筑如同一架“T”字形弩机。这座西式小楼,就是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的办公所在地。如今是江苏省级文保单位,并成为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山陵
1926年春,中山陵动工兴建,三年后建成。1929年6月1日正式举行奉安大典。为了迎接中山先生的灵柩,当时的国民政府特地修建了一条迎陵大道,即今日南京的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东路,直接奠定了南京老城多年的发展格局。
中山陵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组成,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石阶、祭堂、墓室等,依南北中轴线,布置在钟山南麓的缓坡上,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
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后人赋予“唤起民众”、“警钟长鸣”等寓意。中山陵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追忆
孙中山每天菜金4角
博爱精神至今传承
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展览研究部部长刘刚如以及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副处长刘东华长年与辛亥遗迹遗物接触,研究考据历史资料,向记者谈起百年前那段历史时,仿佛身临其境。
南方日报:听说您已在总统府工作十多年,经常到孙中山就职的大堂、日理万机的西花厅、简洁朴素的起居室追寻中山身影,能否介绍一下你的发现?
刘刚如:每次看见“天下为公”的匾额、五色旗以及这里的一桌一椅,心中就会涌起感慨,也更加体会到什么叫“平民总统”,孙中山他每天的菜金不过4角左右,常常只食蔬菜和清汤;他称自己在职时是国民的公仆,要为全体国民服务,离职后也与百姓无异。一生平民化的气质,能不因身居高位而磨损与变形,怎能不让世人缅怀和景仰?
南方日报:在你的研究中,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场景是怎样的?
刘刚如:根据史料记载,当夜10时,临时总统府大堂内张灯结彩,军乐悠扬,主席台正中贴着“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金光闪闪的大字。在数百位嘉宾的欢呼声中,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举起右手起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职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南方日报:南京对于孙中山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孙中山临终前要葬在南京紫金山?
刘东华:孙中山临终时嘱咐要葬于紫金山,有着更深刻的原因。他说:“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当时正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其遗嘱提到“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
南方日报:您对孙中山与南京情结有怎样的认识?
刘东华:南京是孙中山生命记忆的凝结、人生意义的象征和未竟期望的寄托。此外,提到南京和孙中山,不得不说起“博爱”两个字。孙中山生前经常题“博爱”这两字送人。目前档案界发现的孙中山有关“博爱”题词的最早原件,是为表彰爱国华侨邓荫南资助革命、勋及国家而题写的横匾。如今,博爱精神依然在南京传承,“博爱之都”已成为南京对外的城市形象名片。
南方日报记者 徐林 实习生 何瑞琪 新华日报记者 郑其婷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