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埋忠骨:寻访辛亥人物墓葬
辛亥革命网 2011-08-12 00:00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卜松竹 查看:
革命是长期而曲折的工作,在推进不顺利时“撤退”也是为了最终成功而必备的策略。而这需要有安全的目的地,辛亥革命时期,这样的地点有很多,近的有租界,远的有南洋、美洲,但要说最方便,最机动,还是香港。它不在清廷的统治下,英政府对革命的态度又若即若离;它交通便捷,扼守要道,人员、军械往来方便;它商贸发达,有一批实力不俗的富商,利于筹集经费。翻阅当年革命党人的路线图,会发现无数线路在香港相交。很多人一生奋斗之后,埋骨于香江,让自己的革命生涯,在此画上句点。这些人物包括孙中山的母亲、老师、同学及兴中会的战友等。香港历史博物馆前总馆长丁新豹,最近出版了新作《香江有幸埋忠骨》,尝试通过找寻这些人物在香港的墓葬,发掘他们的事迹,并且“找回部分相关人物”。
兴中会首任会长欲迁葬广州而未果
根据丁新豹书中的资料,在香港,和辛亥有关的人物,主要长眠在港九一带的墓园内,不过知道的人并不多。其中,葬于香港坟场的超过10名,多为英籍人士,有一定社会地位,在香港定居已久。当中名声最著者,首推杨衢云。他在1892年与好友谢缵泰、尢列、黄詠商等组成“砥砺品行”、“尽心爱国”的辅仁文社,后并入兴中会,他也被推举为兴中会首任会长。他先后参与了1895年的广州乙未起义和1900年的惠州三洲田起义。被刺后,在何启、谢缵泰等人奔走下下葬于此。为了防止清廷派人骚扰,墓碑上不着一字,为著名的“无字碑”。1926年,杨鹤龄、谢缵泰先后提出将杨氏遗体迁葬广州,但未获当局批准。
邝华汰之墓
李煜堂家族墓园
位于薄扶林的华人基督教联合会坟场中,长眠着孙中山青年时代的挚友、三洲田起义的首领郑士良,辅仁文社及兴中会骨干人物谢缵泰,革命的重要资助者李煜堂,孙中山的医学顾问李树芬以及四大寇之一陈少白的父亲、岭南大学前身格致书院的倡办人陈子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