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星闪耀的云南陆军讲武堂(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文史春秋》 作者:肖荣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云南陆军讲武堂,是培养将帅最多、级别最高的讲武堂。这个讲武堂不仅是“洋务运动”以来目前国内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著

        为办好陆军讲武堂,云南都督唐继尧可算是有功人物,他倡导“非练兵不足以御外,非练兵不足以强兵”的新思想,先后在校内创立了云南陆军高等军事学校及陆军将校队。外语课在英、法文基础上又增设日文,其学制均仿照中、日陆军大学,以此抗衡北洋军阀控制全国惟一的陆军大学,并结合滇军及学校实际,对教育、训练、管理和设备进行改进。在用人方面大胆尝试,减少不称职兼职教官,聘任军事学家杨杰等人为专职教官,特邀日本陆军上校苫米地四郎主授高等兵学,日本陆军中校铃木兵主授兵器学并兼任劈刺教官。

        在唐继尧等人的关心支持下,自1916年至1922年的第十一期到第十八期,讲武堂的教育、军训日趋正规化和系统化。在此期间,爱国华侨也为学校捐献大量经费,校舍得到建,引进更新的武器装备,学校的火炮、枪支也开始现代化。加上讲武堂师生组织指挥的滇军在护国、护法战役中战绩辉煌,学校声誉名扬海外。国内外有志青年纷纷前来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据不完全统计,仅第十一期至第十七期,朝鲜、越南、缅甸等报考讲武堂的青年达200多人。讲武堂的学生在护法运动、北伐战争中都起到冲锋陷阵的骨干作用。

        1928年,蒋介石在“四·一二”对共产党人进行大屠杀之后,明令各省不得办军官学校,云南陆军讲武堂先后改名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后又改为军官教导团。1935年被迫改编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分校”,1938年按黄埔军校系列定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截至 1945 年,云南陆军讲武堂前后共办19期,培训学生2万多人,其中华侨学生500多人,朝鲜籍学生30多人,越南籍学生60多人,缅甸籍学生20多人。

        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云南陆军讲武堂应邀援助建校,首批派出的教官刘耀扬、叶剑英、林振雄、王柏龄、帅崇兴等人前往任教,他们分别担任步、骑、炮、工兵四大兵种科长,同时派出一批带枪械的教官协助办学。这些教官到黄埔军校发挥了模范作用。林振雄后升任教育长,王柏龄升任教授部主任,讲武堂第十二期毕业生叶剑英担任副主任。曾任讲武堂兼职教员的国民党要员何应钦,也从上海赶到广州就任黄埔军校总教官。

        云南陆军讲武堂自创办以来,对学员实行刻苦训练,严格管理。《云南陆军讲武堂章程》特别规定:“总办(校长)必须对训育之得失,军风纪之弛张,后勤及内务之良否,均以身在其责。”对监督、提调、科长以及教官也作了明确具体的职责规定,要求他们“奉公守法,自为模范,力任其责”,并对他们实行“精选良师以从教,给予高薪以养廉”的方针,教官的月薪是白银 100两,科长以上高达 120两。

        由于学校实行严格管理,学员每早从凌晨5点起床训练到每晚9点方可入睡,每日三餐后稍事休息即投入“课堂理论,操场演习战”训练,甚至夜间也开展不定时操练。尽管军事训练格外艰苦,由于各级教官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专心教学而无贪污腐化行为,每期学员都自觉刻苦训练,学习及军训成绩优良。这种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训练的“三严”制度,军人养成“服从命令为天职”,“应、对、进、退”均合规矩,内务、着装、军容、军纪一丝不苟,对百姓和善礼貌、公买公卖,严禁扰民害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