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飞机鄂城上空投炸弹《朱峙三烽火日记》这样记录
辛亥革命网 2025-08-15 14:37 来源:鄂州日报 作者:李洪江 查看:
1938年10月23日,鄂城沦陷。这是侵华日军随军记者拍下的日舰驶近观音阁的照片,该资料由市收藏家刘仁怡提供。
87年前的三伏天,鄂城发生了什么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书推荐的《朱峙三烽火日记》。
这组日记写于1938年,记录下了当年日寇飞机飞临鄂城的情景。
——7月29日。九时半,警报忽来。十时,敌机六架,在鄂城盘旋半点钟,方去西山、雷山及寒溪塘等处,低飞侦察殆遍。午后四时,鄂城又有警报。未几,敌机六架低飞侦察甚久乃去。自此,人心惶惶。
——7月30日。午后二时,警报大作。未几,敌机来,声甚厉。据看者云,先往黄州大码头盘旋折回低飞,适驶鄂城轮船已到,敌机遂投弹十余枚。余与内子(妻子)、甥女、甥妇及小孙均在房中。敌机盘旋投弹约二十分钟方散去,声微震动。
离城上人云,小北门被炸。未几,二次警报又来。约二十分钟方解严,鄂城人从此知低飞投弹厉害矣。
晚九时,曹、潘等诸人来说,乃知北门外胡家茶馆塌后,继有数间屋倒,死平民九人,自轮船起岸赴茶馆者伤三十余人,落水淹毙者数人,余不详也。
——7月31日。十一时以后,又闻飞机声,十二时闻高射炮声,或者敌机至葛店矣。午后四时,又闻敌机声,大约在黄州、鄂城附近,鄂城人已成惊弓之鸟,闻声知甚惧也。
——8月1日。午后四时,闻敌机声大作,出门观之,有三次共六架低飞鄂城、黄州间,似侦察,约半时去。
晚七时,月明,又闻敌机声,似在黄州之北,约二十分钟方渐远。吾国之弱至此,九江失后,敌机来黄州、鄂城甚近。敌人知九江至黄州、鄂城空虚,武汉少数飞机亦不能离市空而驱逐,是以猖獗愈甚。设武汉不添空军,而下游抗战无进展,后祸不堪设想矣。再四思维,心乱如麻,既恨敌人毒辣,尤痛吾国何以不事前不知准备,以致酿成今日之局也。
——8月2日。午后二时半,天空飞机声大作。未几,先后见敌机共六架盘旋鄂城、黄州及团风附近,低飞甚久。四时,闻江北岸有炸弹声六响,乡人登高远眺者见黑烟上冲,不知炸何物也。四时一刻,敌机分批沿江东下矣。
战事一日不胜利,沿江居民一日不能安枕,且天热逃难,种种困苦,然则何时可解决?
这些真实的记录来自《朱峙三烽火日记》。
朱峙三(1886年—1967年),一位鄂州辛亥老人。武昌首义辛亥革命,朱峙三曾兼任《汉口中西报》《公论新报》主笔。民国时期,他辗转任职于政界、教育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北省文物整理保管委员会委员、省政府参事。
从1893年至1962年,朱峙三写下了历时70年的日记。2024年初,《朱峙三日记》(1893年—1962年)入选“荆楚文库”出版工程,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全套出版,共10卷本400万字。
对历史节点的记录
今年初,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发布《朱峙三烽火日记》新书推荐。《朱峙三烽火日记》是选取《朱峙三日记》中1937年至1945年间日记,这段时期的日记忠实记录了作者经历战乱、流离失所的一段生活。其中,便有关键的历史节点。
对“七七事变”的记载。1937年7月8日的日记这样写道,“晴,热,星期四。晚,听收音机,知日祸之急矣。”
首次记录日机来犯武汉。1937年8月19日的日记写道,“午后二时,闻省政府电,有敌机三架自上海来袭武汉,各职员纷纷逃出,扰至下午四时半方安静。”
首次记录下鄂城被炸。8月23日的日记写道,“午后天热,阅报知我军节节胜利,极为欣慰。又闻敌机前日在青山投炸弹三枚,又在鄂城金家畈投弹二枚,人畜俱有死伤云。”
首次记载鄂城城内戒严情况。9月24日的日记写道,“阴寒,午后五时,闻鄂城城内戒严,谓有敌机十架袭武汉,尹县长惶惶无主张,亦不闻打钟声,彼已逃出城关。如此为官,其害百姓矣。”
武汉沦陷前,朱峙三随省府迁往宜昌。宜昌沦陷,全家迁居恩施。1945年8月,抗战胜利,朱峙三于当年底回到武汉,并回鄂城探望。
著名史学家章开沅早年便与朱峙三有交往。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曾整理点校朱峙三部分日记,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之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共18册的《朱峙三日记》(1893年—1919年),为该书作序的便是章开沅教授。
“他(朱峙三)从来不是风云际会的英雄,而只是作为一名普通又正直的知识分子,忠实记录下身边的所见所闻,包括自己当时的思想活动。也正因为如此,这部日记便区别于一般的史事记载,它的史料价值在于比较具体叙述了历次重大事件在民间的反应,保存了不少普通老百姓当年的原始议论,这些倒是在一般官方文献和显赫人物回忆录中所难以见到的。”章开沅教授在序中写道。
对抗战胜利的见闻
以平民的视角记录历史。那么,《朱峙三烽火日记》对抗战胜利又是怎样记录的呢?
1945年8月10日的日记写道,“晴热,星期五。早起,饭后至府探信,苏俄已正式对日宣战,美国大喜云。阅报,盟机三千架袭日本本土,又投原子弹一枚于长崎。日寇对吾国前三年轰炸威胁,观于此则报应加十倍矣。古人所谓好战必亡者也,闻之欢甚,施城(恩施)放爆竹者极多。”
8月11日的日记写道,“晴热,有阵雨,星期六。午后阅报,日本政府决定无条件投降,求盟国予以接受,施城(恩施)又放爆竹一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9月3日的日记这样记载,“晴,星期一。早起,至省府途中闻炮声、警钟声。行一里许遇舒畅,知省府各机关均放假开庆祝大会。”
日寇投降,1945年底返乡。当年腊月,朱峙三行至鄂城胡林老家的途中,有一则日记记录下他的见闻,“腊月十八(1946年1月21日),晴。今日外出至太平桥等处,日本军官兵士甚多,囚首奄奄,昔日作恶情状已灭,今如丧家之犬耳。噫!孰谓天道不循环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书推荐《朱峙三烽火日记》,该怎样理解与阅读此书呢?
“诸君阅读《朱峙三烽火日记》,跟随他的记载回到历史现场,不仅可以感受到普通民众在抗战岁月的日常生活,也能增进对当下生活的理解。”湖北大学教授雷平在该书的序中写道。
人物简介:
朱峙三(1886—1967),亦作峙山,光绪十二年生于武昌府武昌县(民国二年改称寿昌县,民国三年改称鄂城县,今属鄂州市)县城。原名鼎元,字峙三。后更名为继昌,号峙山山人,晚年自署寿昌老人。朱峙三祖父本胡姓,幼時承祧朱家,峙三随朱姓。朱峙三十六岁考中秀才,后转习新学。辛亥首义前后,任《汉口中西报》《公论新报》主笔、《中华民国公报》编辑。中华民国成立后,任黄安(今红安)县公署书记官,兼理司法。其后在鄂城寒溪中学、汉阳晴川中学、湖北省第一师范等处任教。20世纪20年代末至抗战爆发前,历任蒲圻县县长、黄冈县县长等职。抗战爆发后,随省府西迁,辗转宜昌、巴东、恩施等地。抗战胜利后,东归武汉,续任省府参议。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北省参事室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