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致南方熊楠函(2)

辛亥革命网 2011-01-05 00:00 来源:罗林虎工作室 作者:罗林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南方熊楠是日本近代杰出的生物学家、民俗学家,他与孙中山都是博学多识的有志之士,因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及政治、经济、历史、文

  中学时代南方熊楠就开始对植物学产生浓厚兴趣,到野外收集各种菌类标本。1892年26岁时赴英国伦敦,在大英博物馆协助整理工作,并从事生物学、民俗学、考古学与宗教学的研究。其间,南方迻译日本的古典多种,善作都都逸(俗歌之一种),也作和歌、狂歌、狂句。他对于粘菌的研究最深,据世界植物学的报告,至一九二六年止,粘菌的的种数,本种变种合计,共二百九十七种,其中由南方氏独立发现者共一百三十七种。他用英语发表的《燕石考》,已有十二国的译本。

  南方熊楠,留欧十五年,语言则通英、法、德、俄、义、荷兰、梵文、中国等。南方欢喜饮酒,不修边幅,但极用心读书。因贫常不给,买参考书也没有钱,遂受雇为马戏团的书记,周游南美、墨西哥、西印度、古巴等处,他的言语学的精深,便是由此来的。1897年3月16日,在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道格拉斯的办公室里第一次见到孙中山的。这是孙中山在伦敦蒙难获救以后不久,他经常到大英博物馆看书,因此得以与南方熊楠邂逅。两人都是博学多识的有志之士,因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科学等等,几乎无所不谈。而且孙中山学过医,南方熊楠研究生物,更有专业上的共同语言。他们有时就在一起交流探讨生物学、医学方面的学术问题。

  漫游各地五年,他没有一日间断他的植物学标本的采集,以及读书。他的父亲死后,又流浪回英国,得了伦敦学会悬赏的天文学论文的第一名奖,声誉鹊起,被推为大英博物馆的东洋调查部员。南方熊楠性格刚强豪爽,后来因不堪忍受英国职员的歧视和侮辱,挥拳反击,而被大英博物馆免职。1900年10月,他回到日本,但因无博士学位,未受日本政府和大学的重用,便回到故乡和歌山县潜心研究科学。直到1941年去世。他一生收集了各种菌类标本和图谱4500多种,15000多枚,还撰写了大量论文和随笔。在生物学、民俗学、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均有建树。1901年2月13日,孙中山前往和歌山与南方熊楠叙旧,两人“相见甚欢,流连忘返”。孙中山曾盛赞南方熊楠是日本的一位“奇人”在给犬养毅的一封信中高度评价南方熊楠,“君游学欧美将廿年,博通数国语言文字,其哲学理学之精深,虽泰西专门名家每为惊倒,而为植物学一门尤为造诣。君无心名利,苦志于学,独立独行,十余年如一日,诚非人可及也。”

  1911年10月14日,当他听说中国爆发武昌起义,革命军取得胜利的消息时,非常高兴。他兴奋地写信给自己的朋友、著名的民俗学家柳田国男说:“报上所载的黄兴起兵,大乱爆发的电文我已看到。我与孙文曾有默契,要是革命情势能一天一天地稳定下来的话,我打算前往中国去慰问革命军。”一个月以后,他又写信告诉柳田国男,他过去在和歌山与孙文欢谈时,还达成一个默契,“那就是他的革命一旦成功的话,将在广州的罗浮山开设一个植物园。”他表示愿意到中国去做科学研究。

  1941年9月22日,即南方熊楠逝世前几个月,虽然当时中日两国正处于敌对战争状态,他仍写信给民俗学家中山太郎,表示“自己在生物学上研究的成果,为答谢诸君赞助我的盛意,多已出版。其未出版的部分,以及所有的图书及标本等物,为纪念旧知孙文与我的友情,以学校的常备品赠送给中山大学,以加深中日两国的亲善。”充分表达了这位日本科学家对孙中山及中国人民真挚热忱的友情。知识渊博且富于深度,文章旁征博引,涉及诸多汉籍佛典,且行文幽默,联想奇诡,有“奇人”之誉。终身既无学历,亦无头衔,始终埋并没有于自己喜爱的研究工作。著述结为《南方熊楠全集》,由平凡社出版。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