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昌晋:黎元洪是位备受争议的“元勋”(2)
辛亥革命网 2012-03-15 00:00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杨春 查看:
南方日报:在和孙中山接触后,又是什么促使了你祖父更深一步靠近革命的呢?
黎昌晋: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线溃败,祖父投奔了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很看重我祖父,3次派他去日本考察军事。他看到了日本明治维新后飞速的发展,国民经济上来了,国民精神状态也很好,他着实希望能改变中国的现状,缩小差距。甲午海战,我们败得那么惨,祖父作为海军一员,受到的震动和触动很大,他事后一直在反思。此外,他还“知兵爱兵”,所以在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酝酿起义之后的军事领导人时,已经把他列入其中,只是当时他自己并不知道。
反对袁世凯称帝拒绝袁世凯册封“武义亲王”
南方日报:有评论说他是北洋系的一员,但又和孙中山渊源颇深,这种关系对他的政治主张有何影响?
黎昌晋:应该说,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大多数是希望中国尽快统一强大起来的,这是他们共同的愿望。只是由于个人经历不同,他们的见解、采取的途径会有差异,比如说军人希望以武力解决问题,打出一个统一的中国。我祖父当时认为,辛亥革命以后,清政府既然已经被推翻了,中国就应该走向民主共和,军队只是担负保卫国家的职责,治理国家应该用文人。
一些人把他划到北洋系,因为那段时期是北洋政府主政,他是北洋政府的五大总统之一,这没错,但说他是北洋系的人就值得商榷了。北洋系指的是北洋军阀,而祖父从武汉到北京没带一兵一卒。即使在武汉的时候,起义部队也不是他一手经营的私人武装,他没有自己的兵,因此不是军阀;再者,他和北洋系其他军政界人士不同,他们不是一个体系。当时袁世凯在小站练兵,除了五虎上将,手下爱将也不少,但我祖父并不是他那个“山头”出来的。我认为应该把他和北洋军阀划分开。
南方日报:在致家乡父老的通电里,黎元洪写道:“今者燕京之行,原因磋商要政,将来驻都回鄂,两难预揣。遥望汉江,不禁泪下。”这一段话显得很忧伤,您祖父当时相当悲观?
黎昌晋:这是由他到北京后所处的环境和政治情势决定的。据我父亲口述,祖父没带一兵一卒,来北京就被袁世凯软禁在瀛台。当时他的卫兵、厨师、随扈都是袁世凯从河南老家找的,所以随他一同到北京的父亲还会说河南话。
南方日报:袁世凯要封黎元洪为亲王,他为何拒绝了?
黎昌晋:祖父一直有个底线:不能让革命先烈的血白流。他觉得,清朝被推翻了,中国就不能回到封建制度,他冒死也不能同意拥戴袁世凯称帝,绝不接受“武义亲王”的册封,甚至在家中为自己准备了寿衣。虽然他被严密控制了,得不到外面的消息,但他认为,从长来看历史不允许这种行为延续多久。
告诫子女勿问政治
南方日报:您祖父遗嘱告诫子女要从事实业,勿问政治,可您现在却在人大工作,是不是有所违背呢?
黎昌晋:祖父是怀着悲凉失望的心情去世的。他一生的主张在临终时都没能实现,“和平统一,强国富民”看不到一点希望。现在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国民经济即将崩溃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到现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重任,我们怎能袖手旁观?如果祖父身在今天的中国,他的想法肯定不会是临终时的那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