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坂文乃解密梅屋庄吉与孙中山鲜为人知的盟约(2)
辛亥革命网 2011-09-26 00:00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雷辉 查看:
南方日报:为了中国革命,梅屋先生几乎倾其所有?
小坂文乃:为了协助孙中山实现理想,梅屋立下盟约:“君若举兵,我以财政相助。”1895年孙中山筹划广州起义前,梅屋曾筹集资金从横滨、新加坡等地购置军械。为了筹备武器,梅屋庄吉也通过个人渠道多方奔走,调度资金。派人到澳门、厦门、新加坡等地,筹集了数百支手枪。但起义因消息泄露而流产,军械被海关扣留,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1900年孙中山筹划发动惠州起义,梅屋在香港出资购买了一批枪支弹药,秘密运往起义地点。梅屋的举动引起了清政府的警觉,他被迫关闭了在香港的照相馆,到新加坡开创了新的事业——电影业。
据统计,梅屋投入中国革命的资金难以计数。他可以说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和家产,实践着两个男人之间的承诺。当支援革命的日本志士们来中国参加起义时,梅屋都亲手发给他们每人一枚金戒指。那是因为在战乱中,戒指可以换钱活命。
南方日报:梅屋先生还派出了日本的摄影师记录孙中山的革命。
小坂文乃:是的。他还派出摄影师荻屋坚藏到武昌拍摄辛亥革命的胶片和照片。现在人们看到的辛亥革命的镜头,大概很多都出自梅屋派人拍摄的纪录片。影片是希望让孙中山能看到革命的每一个瞬间。
夫妇为孙中山和宋庆龄系牢红线
南方日报:孙中山曾经长期住在梅屋先生的家中?
小坂文乃:在梅屋庄吉位于大久保的宅邸,保护孙中山躲过了官府的监视和刺客的屠刀,孙中山在里面居住了三年。黄兴也曾在这里藏匿过。国民革命的元勋几乎无人没来过这里。
1913年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再次流亡日本。据日本外交史料馆收藏的监视“孙文动静”的日本警察给警视厅和外务省的报告统计,在流亡的两年时间里,孙中山访梅屋宅9次,梅屋访问孙中山18次,梅屋夫人也单独访问孙中山11次。
南方日报:据说孙中山和宋庆龄1915年结婚的时候,梅屋夫妇还是媒人。
小坂文乃:是啊!梅屋的妻子德子是日本传统女性,总是支持丈夫做的事,很多中国革命者都得到过她的照顾。她也成就了孙中山和宋庆龄的那段佳话。
南方日报:这是一段怎样的佳话?
小坂文乃:在松本楼一楼,还有一台在当时的日本人家里很难见到的钢琴,属于“日本乐器公司”(现在的雅马哈公司)制造的最古老的钢琴之一。这种钢琴,目前日本国内仅存两台,宋庆龄当时用那架钢琴弹奏了贝多芬的《英雄》,以此来表达对革命家孙中山的敬意吧。
那时候,孙中山被魅力四射的宋庆龄深深吸引。他觉得“在自己处于晦暗的人生低谷时,她就是出现在自己面前的鲜艳的近代、未来之色彩。”而对宋庆龄来说,孙中山则是“能够实现中国未来之全部希望的象征”。
宋庆龄父母警觉后,将她叫回国。孙中山很失落,“无法忘记庆龄”。处事干脆的德子拿定了主意,说:“好的,我明白了。不要再烦恼了,交给我来办吧。”她找来曾做过孙中山秘书的陈其美,吩咐他:“你马上去趟上海,见一下庆龄,把孙中山先生的心意转达给她。”于是,宋庆龄冲破阻挠,终于也来到日本,与孙中山从此再也分不开了。
梅屋亲手为孙中山扶柩并筹钱铸像
南方日报:孙中山去世对梅屋先生打击很大?
小坂文乃:的确,他听到噩耗立即致电宋庆龄和孙科,称赞孙中山“乃中国革命之大恩人,世界之伟人”,认为他的去世“不仅使贵国前途未卜,更是日本之不幸”。梅屋写的祭文,很多报纸都刊登了。此后,他继续支持中国革命,并和很多国民党要人有书信往来。
1929年6月1日,北伐成功的国民政府在南京紫金山为孙中山举行了国葬。而梅屋庄吉是唯一一位与宋庆龄、孙科一道扶着孙中山灵柩回南京的日本人。
他还筹钱铸造了4尊孙中山铜像,送往广州黄埔军校等地。其间,由于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借用了女儿千世子的结婚款项。
南方日报:梅屋留下的遗言也专门表明了支持孙中山革命的态度?
小坂文乃:梅屋去世前专门留下遗言:“我所做之事,皆出于我之心,勿为他人所知!”之所以有这个遗言,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日中关系已经恶化,把这些东西给别人看对自己家庭不利,二来这是梅屋个人和孙文的相互约定,没必要说给别人听。
不过,两家人的友情一直在延续着。1978年10月,年过半百的千世子来到北京,与86岁的宋庆龄紧紧相拥,激动不已。1989年,我的父母在东京宪政纪念馆举办展览,首次公开孙中山与梅屋夫妇来往的家传史料,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纷纷把它作为特大新闻加以报道,称梅屋是“鲜为人知的孙中山革命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