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骥云孙子:寻找祖父 寻找辛亥(2)

辛亥革命网 2011-07-19 00:00 来源:新快报 作者:邓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66年“文革”伊始,孙子马竹林亲手将曾参加过辛亥首义的祖父马骥云的遗物抛入长江,此后的许多年后,待时局平息下来,他又开始打算重新

  祖父马骥云是69岁去世的,那个时候马竹林11岁。

  1952年5月13日,在汉口铁路医院的一间病房,因心肾功能衰竭,老人马骥云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却陡然坐起,举着右手,拼尽最后的力气喊出声来。

  7月2日那天,马竹林为了让我明白当时的场景,他抬起眼,压低了声音,学着那时的祖父喊:“杀,杀鞑子啊……”

  情景仿佛回到了那一天。

  那天病房里的亲友和医生护士无不动容。但11岁的马竹林不明白,是什么样的过去,让老人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挥之不去?

  在祖父马骥云去世前的好几十年,他很少提往事。以至于他死后,连他的儿子、马竹林的父亲马迈群都不太清楚。

  不是算命的准 而是对了祖父的心思

  祖父去世的9年后,1961年,正逢三年自然灾害,20岁的马竹林随父亲回河南老家避难。也正是在那里,他第一次从亲友口中听说了祖父的往事。     

  1903年,河南固始县东关站马巷的年轻人马骥云20岁,有一天他在城门口被摆地摊的算命先生拦住,非要算上一卦。“年轻人,固始县不是你久居之地,你赶紧往东南方向走,那才是你飞黄腾达的地方”。

  故事讲到这里,马竹林笑着说:“倒不是那算命的有多准,只是恰好对了我祖父的心思。我曾祖父是前清秀才,祖父从小很刻苦地念书。他有才学,也有抱负,希望有一天出人头地。”

  “祖父还会武术和医术。我们家是回族,固始虽是小地方,但清真寺的阿訇就像汉族的高僧一样深层不露,祖父跟着阿訇学习了太极拳和医术。我也是在回老家的这一年,跟着一位阿訇学习了针术和脉学。”

  1903年,为了一个远方的理想,20岁的马骥云拜父母,别娇妻,穿商城,过麻城,朝着东南一直来到武汉,投奔了湖北新军。

  凭一身本事,他很快被提拔为军官。 

  首义时 他作为敢死队队长

  “就在起义的前几天,我的父亲马迈群出生了,祖父马骥云当时是筹备小组的成员,没法陪在祖母身边。”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初为人父的马骥云,作为敢死队第三队队长,参与左路军正面进攻总督衙门的战斗,身先士卒,“以必死之心,冒敌人炮火喊杀前进”。

  起义胜利后,他当上了大元帅府参事兼豫南剿匪第一路军司令。

  “祖父的勤务兵魏德胜,我们叫他魏伯伯,以前他还在的时候常常来我们家。魏伯伯说,你祖父打仗从不含糊,总是一马当先,我们想拦也拦不住,有一次赶时间,司令就边骑马边给上峰打报告。”

  起义后,马骥云被国民北京政府授予陆军少将军衔。总共685人的辛亥首义功臣名单,分甲乙丙丁四种,“我祖父排在甲种第35名”。

  马骥云后来追随孙中山,曾任大元帅府参事。蒋介石主持国民政府时,他在北京任职。

  “1929年,祖父弃政从医。原因是他看到当时很混乱,蒋介石并没有坚持中山先生的遗志,我祖父感到忧愤,写了一封万言书,但是没有作用。心灰意冷之下,他卸甲归田,回武汉开业行医。”

  祖父马骥云给他的儿孙们留下一副对联:“撑起几根穷骨头作最后挣扎,睁开两个冷眼睛看将来如何”。

  “文革”时 他把祖父的遗物扔进了长江

  “祖父去世了,当时我年纪小,对他的历史很模糊。加上‘文革’期间,我们家被抄了三次,大家都吓得不得了,把家里跟老辈的事业沾边的东西全扔了。”

  于是,在1966年盛夏的那天,25岁的马竹林起了个大早,来到江边赶轮渡。等船开到江心,他把揣在怀里的包袱从厕所扔进了滚滚波涛之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