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志杰:祖父万声扬曾当了六个月汉口市长(2)
辛亥革命网 2010-12-28 00:00 来源:长江商报 作者:常燕 查看:
推行西学,培养革命骨干
“欲谋国家之发展,莫先于教育”,万声扬和黄兴都主张这一点。万声扬在湖北任两湖优级师范理化专科学堂堂长(校长)时,兴办新式学堂,改革课程,聘请名流和新型师资任教。由他所著《中学适用算术新教科书》、《代数》等,成为清末和民国初的通用教材。
万志杰介绍说,祖父当时在武昌三道街成立数学研究所,自任所长,吸收同志,切磋学问,编辑国内新学堂需用的各种教科书。他推行西学,亲自主讲《大代数》,严谨演算、启发诱导,“计算之学”名重一时,他培养的学生均驰名一时。
万声扬在传授学识之际,常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宣讲时事——国家面临被列强瓜分之危险”,利用自己身份的掩护,常与师生中的“共进会”成员“通声气”。
1916年以后,万声扬在陆军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任教中,继续与具有爱国理想的先进人物过往甚密,在学生中,进行反对军阀混战的革命宣传,一时桃李满门。使为北洋政府培养将、校军事人才的陆军大学,却为后来的民国培养了大批的军队高级人才。
“不刮地皮”的汉口市长
1931年长江大水,汉口丹水池、张公堤溃口,汉口市区一片汪洋,市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过后,百姓对政府的无能和贪腐行为,痛加斥责,要求“追查、惩办”的呼声十分强烈,在原市长被撤职后,人们希望有一个“不刮地皮”(当时百姓语)的新市长来治理灾后的武汉。
为了安抚民心,当时的国民政府将汉口市改为行政院辖的特别市,同意推荐“书生”万声扬为汉口特别市市长。开始,他抱着“不辜负湖北家乡父老”的意愿,要把“百废待兴”的汉口“掌管、治理”好。
上任后,万声扬首先抓了灾情调查、灾民救济、城市清理、商业恢复、防疫治病、学校上课等汉口水灾后的民生问题,“稳定人心、稳定秩序”。还尽快拿出并批准了汉口《堤防维修》专题报告等。但市政府没钱,须省财政拨专款才能实施(此时虽叫特别市,但建设经费由省财政管理)。
正在万声扬辛勤奔忙了三个月后,同年7月,“一纸令下”:汉口特别市又改成省属的普通市。这一变动,市政府管理人员由156人,减至40人;经费被“奉令裁减”,由月支二万三千余元,改月支一万七千余元,治理、振兴汉口的工作也就难以展开了。
于是,万声扬任职6个月后,于同年10月去职,乃两袖清风而去,在湖北省禁烟委员会任委员,不拿工资,只有“车马费”。
为纪念辛亥革命“着墨”
1931年前后,万声扬同湖北学界、政界的知名人物汤化龙、何成濬、李书城、耿伯钊、张继煦、万耀煌等人筹划,并进行“辛亥革命纪念性”建设,包括位于武昌的孙中山纪念碑(蛇山南麓)、拜将台的八角纪念亭(阅马场)、武昌(阅马场)汉口(三民路)的孙中山铜像和武昌(蛇山奥略楼东)的黄兴铜像,以记住“民国缔造的艰难”。“其中,祖父留下了不少笔迹。”万志杰说。
万声扬书法造诣很深,笔意隽永。1907年,张之洞离开湖北赴京时,曾对大家说:“我两任湖广总督,历十七载,计得弟子万余人,其中惟张继煦的文章必传,万声扬的字必传。”
“你爷爷文笔好,书法受到大家的推崇,他曾告诉我:武昌蛇山洞上的‘武昌路——落款黎元洪’的字是他书写的;还有武昌阅马场前的孙中山铜像上的字也是他书写的。”万志杰母亲曾对万志杰说,1933年武昌首义名人耿丹墓的纪念碑下部,有何成濬、孔庚、李书城、万声扬所题的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