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义功臣熊秉坤 拒用“熊一枪”招牌
辛亥革命网 2010-12-24 00:00 来源:长江商报 作者:王荣海 查看:
日本明信片反映“汉口城外两军之奋斗猛烈”场面
一提起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大家就会提到“打响革命第一枪”的熊秉坤。然而,近年来却出现谁先发第一枪的争论。熊秉坤之子熊辉在首义小区接受了记者采访,谈起“熊一枪”之争,熊辉说,孙中山先生称熊秉坤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注重的是领导组织层面。父亲生前极少提及第一枪,更不允许打“熊一枪”的招牌换好处。
“熊一枪”之说缘自孙中山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辛亥武昌首义”第一枪,并一举取得了全面胜利。
熊辉说,当时,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父亲当时是新军工程第八营(简称工八营)一名正目(班长)、共进会代表。得知起义计划泄露,他和营内其他革命军士相约,当晚7时发难。
然而,晚上却出现意外。二排长陶启胜带护兵两人查铺至五班,见革命党人金兆龙荷枪实弹,大惊,欲夺枪。金见事败,疾呼:“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共进会员程定国持枪开火,陶带伤逃去。熊秉坤闻枪声而至,他追在陶启胜后面连连开枪,但未击中。枪声成了起义的信号。瞬间,革命党人倾巢而出……
熊辉说,根据史料记载,“熊一枪”之说最初是缘自孙中山。武昌首义3年后,熊秉坤出访日本东京时,孙中山指其向人介绍:“这就是武昌首义放第一枪的熊秉坤同志啊!”孙中山在所著《建国方略之一》中也称“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熊一枪”之说逐渐广为流传。
然而,关于革命当晚谁先发枪的争论一直不断。有的说是金兆龙,有的说是程定国。
多次撰文澄清“第一枪”
熊秉坤本人所写《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一文回忆,武昌首义当天,清军工程第八营二排长陶启胜查铺至第五棚时,惊见该棚正目(班长)金光龙荷枪实弹,欲夺其枪。“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中一会员程定国持枪开击,陶带伤逃死于家。于是人声沸腾,枪弹如雨。”
史学专家考证,该文是熊秉坤最早回忆首义情形的文字,写于1912年8月至1913年8月间。熊秉坤还在《武昌起义谈》中详细记录了程定国打响第一枪的经过并赞扬程“此即首义第一声也”。
对此,熊辉表示,孙中山所说的第一枪更侧重于从组织领导角度而言,不完全等同于时间概念。不过,无论是谁先打这一枪,革命战士点燃了辛亥的烈火是无疑的。
受访只字不提“第一枪”
随着孙中山“熊一枪”之说的流传,有关第一枪的故事一度被人津津乐道。熊辉说,抗日战争胜利时,有报纸记者采访父亲,想让他谈谈第一枪的事情,可是父亲却只字不提。后来,这个事情还在报纸上发表。
在熊辉眼里,父亲性格耿直,为人坦率。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家里,熊秉坤都很少提起武昌首义第一枪的事情,更不以“熊一枪”的名声获取好处。
熊辉说,解放后,组织上考虑到熊秉坤的居所有些破旧,想让熊秉坤搬到水果湖张家湾居住。可是,被父亲婉拒。父亲说,自己已到古稀,垂暮之年,一切都不讲究,不必再迁新居,后人也自有后人福,无须考虑他们。
“有金字招牌不会用。”有人对熊秉坤的低调表示不理解。“什么叫会用金字招牌?难道就是让打着招牌捞好处?”熊秉坤反问。
人物资料
熊秉坤(1885~1969)名祥元,湖北江夏(今武昌)人。1904年投湖北新军工程营后队当兵,后升正目(班长)。1911年加入共进会,任工程八营总代表、工程营革命军大队长。1911年10月10日夜,率工程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并迅即占领楚望台军械库,以总代表身份发布攻湖广总督署光复武昌等十条命令。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9年5月31日病逝武昌,葬于武汉市九峰山陵园。撰有《辛亥首义工程营发难概述》、《民军第五协军事实录》、《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