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佺之孙刘经熙:祖父的菁英报国情(四)(2)
辛亥革命网 2010-06-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经熙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祖父于1909年(宣统元年)学成归国,抵达北京后与同届归国的东西洋留学生参加清廷考试,又取得武举人功名,同届应试的还有蒋作宾、阎锡山
抗战进入胶着时期,蒋管区外被敌伪封锁,内遭四大家族疯狂掠夺,民不聊生,甚至发生前方军粮供应不继,军心涣散,而蒋介石在一次军事会议上,竟严斥下属“不得再纠缠军粮问题”。对于蒋介石政权置抗日战士死活于不顾,祖父忧心如焚,愤然写道:
“申儆开生面,将军舌广长。是宜将破釜,只合把沙量。大禹仅能菲,越王不应尝。大江横一划,朝食我何遑。”
历经八年艰苦卓绝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此时祖父正年届六旬,回想漫长坎坷的救国经历,憧憬返回故乡含饴弄孙的美景,无比欣喜,作“乙酉七夕即事”调寄“一剪梅”词:
“信哉多难可兴邦,德也投降,日也投降,归舟快听水声淙,涨了涪江,通了长江。双星交映透纱窗,天上双双,地上双双,自由钟并暮钟撞,喜意盈腔,乐意盈腔。”
透过以上诗词的字里行间,可见祖父嫉恶如仇、矢志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情怀。一九四八年“双十”前夕,祖父曾接受《武汉日报》记者采访,在访谈中深情回忆当年在辛亥起义、阳夏保卫战中牺牲的战友,明确表示违背民意的“内战不能继续打下去”,此次谈话迅即见报。此后,祖父又回绝台、渝有关方面的“劝告”,静居武汉。其间,仍与辛亥革命同志俞育之、耿伯钊、晏道纲诸先生保持接触,关注时局的发展,迎来了武汉的和平解放。
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祖父作为科技人才,先后受聘到湖北省工业厅、湖北省文史馆工作,同时还享受到“辛亥首义人士”的待遇。五十年代初,全国掀起一股学习俄语的热潮,祖父尽管年近古稀,仍觉得应该为建设新国家作贡献,便在“中苏友协”报名,参加俄语夜校的学习。在学习期间,祖父不顾年迈,每天下班后先去夜校上课,雨雪无阻。凭借德语、法语的坚实基础,祖父很快掌握了俄语语法和听、读、书写能力,于五二年十月被“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和“武汉中苏友协”聘为俄语讲座辅导员,多次在电台讲授俄语。由于祖父常在家诵读俄文,以至于我念初小时,就知道“工人”、“农民”、“中国”等俄语单词的读法。
祖父于一九五五年四月因患脑动脉硬化去世,享年七十一岁。祖父膝下有子女各一人,孙辈四人。在子孙们的心目中,他首先是位爱国者,作为我国最早接触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代,祖父能够看清历史潮流,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如草芥,毅然投身伟大的辛亥革命运动,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其次,他是位成就斐然的学者、教育家,他固然天资聪颖,而更为重要的是毕生勤奋学习,从一普通的读书人逐渐步入社会的上层,亲自参与促成了一番历史伟业。祖父的学生遍及军政高层,其中包括冯玉祥、王家烈将军,湖北省前政协副主任陶述曾,我国著名火药专家、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曾石虞等。
祖父身体力行的“爱国”、“勤学”和“廉洁耿介”(“汉语县志”语),成为我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成员都为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倾尽绵力,获得各种褒奖。先父刘国霖先生是著名的集邮理论家,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名誉会士”。到我们孙辈和我们的下一代,先后有六人进入清华、武大、上海同济等一流大学学习,其中有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建筑师、特级教师等。 祖父曾将自己的奋斗目标定为“将军、教授、博士”,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一生为未能成为“博士”而抱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祖父的这一宿愿在他的第四代后辈中得以实现——我的女儿女婿均为美国一流大学的博士。长女刘康博士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系任教。
“积善之家,终有余庆”,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石虞教授曾用这样的词句,评价祖父开创的家风。有位书法家朋友,出于对带有传奇色彩的祖父生平的强烈兴趣,和对其深远影响的崇敬,在我次女获得“博士”学位的那年,为我家书写一匾额“姊妹博士”,匾额上款书有“汉阳刘氏燃藜书屋”的字样。“燃藜书屋”是祖父幼年发蒙耕读之地,我们更可将它看作“祖父精神”的象征,这种精神将伴随着辛亥首义百周年纪念活动的开展、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永放光芒 ,照耀着子孙后代在人生道路上,自强不息、奋进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