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经历·收获——访南社后裔陈去病外孙张夷

辛亥革命网 2009-10-29 00:00 来源:中新网 作者:李克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南社成立百年前夕,全面汇集南社创始人陈去病先生著作、六卷本达三百五十万字的《陈去病全集》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主编

一部南社史,半部辛亥史。南社成立百年前夕,全面汇集南社创始人陈去病先生著作、六卷本达三百五十万字的《陈去病全集》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主编、陈去病外孙张夷先生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回顾了出版该书的缘起、经历与收获。
 
缘起:为完成家族的心愿 
 
陈去病,江苏吴江人,民国史上著名的革命家、新闻家、诗人、教育家和学者,是三十三名辛亥革命时期风云人物之一。1906年加入同盟会,自此长期追随孙中山,投入民主革命,1909年发起并组织革命文学团体“南社”。
 
“小时候‘陈去病’三个字是家族禁忌,大人都不讲,偶尔听到讲‘南社’之类的事情,也没想到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张夷说,1980年高考前,历史老师在讲授辛亥革命时期的南社活动时,随口讲出“我们班里就有一位南社后裔,张夷就是陈去病的外孙。”对于通过这种方式获知“家族渊源”,张夷感到“实在是很滑稽”。
 
陈去病长女、南社成员陈绵祥1985年去世时留下遗愿,希望家族成员把陈去病的文章搜集、整理出来。1988年,张夷和他父亲张左一接过这副重担,但是很快就发现,家族所拥有的资料只是冰山一角。
 
张夷认为,南社创始人、以及成员主体是苏州人,搜集陈去病的著作,也就是搜集南社的历史,也等于在回顾“苏州文人大规模参与辛亥革命的历史”。
 
经历:二十多年搜集整理
 
为了“完成家族的心愿”,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张夷在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古籍书店搜集资料。
 
带着一丝苦涩,他回忆说,刚开始的时候,要开介绍信,证明是陈去病后裔、政治清白,才能看到这些民国时期的资料,而且不能复印、拍照,只能抄写,只好早上带着馒头进去,下班时再出来,资料多时,要抄很多天。到了九十年代初,可以复印了,但是收费高昂,有时一页就要八毛钱,复印大部头时代价很大,好几次都是二三千块钱,这笔钱当时很大了。
 
张夷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古旧书店,他后来都成了“大客户”,只要是与陈去病、南社相关的书籍,书商就会通知他。他接到通知后,再贵的书都买,为此花去了几十万元。张夷拿出一堆手稿说,这本书的手稿高达二米多。最终编入全集的文章,除了年谱之外,全部是陈去病本人著作,为此书稿又删掉了一百万字。
 
收获:苏州文人心怀天下
 
由于一些历史的盲点,张夷也和很多人一样,以为苏州文人在近代历史上是以“风花雪月”的“鸳鸯蝴蝶派”为主,当他全面整理以陈去病、柳亚子为首的南社历史时,才发现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观念”,从园林里走出来的苏州文人表面沉稳,内心充满热血,一直沿袭着范仲淹、顾炎武等历代先贤传承下来的心怀天下的传统。
 
张夷认为,抛开政治观点的争论,陈去病的政论著作记述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位热血革命文人对时局大变动时期发自内心的一些看法”,他用文学做武器,推动时代发展。
 
张夷崇敬地说,外祖父陈去病具有先进的思想,在实际行动中破除了“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的陈腐观念,历次“南社雅集”的照片很多,他都是站在边上,让比他小一辈的柳亚子站在中间,南社里还吸收了很多女会员,打破了历史上结社都是男性的规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