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父亲

辛亥革命网 2015-06-29 08:59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平贵 查看:

我的父亲刘天麟,别名刘光武,是辛亥革命烈士遗孤,一生经历坎坷,他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有不凡的经历和闪光的事迹,有忠义守信、乐于助人的品格,还有爱国爱家、克勤克俭的美德。

  我的父亲刘天麟,别名刘光武,是辛亥革命烈士遗孤,一生经历坎坷,幼年丧父失祜,少年卖字为生,青年投笔从戎,壮年抗战立功,中年教书育人,后期遭遇艰难,在“三年困难”时期贫病交加而去世,时年51岁。他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有不凡的经历和闪光的事迹,有忠义守信、乐于助人的品格,还有爱国爱家、克勤克俭的美德,他性格豁达,爱谈天说地,道古论今。他对家人和好友讲过他八年抗战期间在三峡驾船之事,讲过冯玉祥将军的一些逸闻趣事,还讲过家世和祖辈以及先祖的事迹。

  父亲自幼聪明好学,十几岁时能写一笔好字,经常给书报社誊写石印模版挣点钱贴补家用,直到北伐胜利南京政府成立,才得到政府抚恤,被保送到船政学堂学习,毕业后任招商局船长,抗日战争爆发,随船队编入长江海军担任运输舰长,参加过江阴抗战、武汉保卫战和宜昌战役,在战斗中不惧敌机轰炸,救护落水军民,右臂负伤,立有战功。日本投降,军运更加繁忙。有一次,他奉命执行由重庆到上海的运输任务,重载下行,行至西陵峡泄滩遇险情,这段航道滩多流急,有暗礁和漩涡,一上行客轮迎面驶来,出现异常失控状况,他为避免撞船主动避让,陷入漩涡出不来,需抛弃一些非贵重货物以减轻船载,一个押运军官护住一堆笨重家俱不让抛,掏枪威胁声称是长官家私,谁敢抛就拼命,父亲上前挡住他,怒斥:“你要家私还是要命?只准选一样,要家私就抛你下水,要命就抛家私,若能脱险,长官那里我自有话说。否则,我与你-块跳水,都别想活命。”那军官吓傻了,连喊“要命,要命”,船员和士兵一起动手抛掉那些笨重家俱和货物,船轻了不会沉没,仍在水中打转转。父亲沉着指挥,命令停机稳舵,一会儿看见上游漂下来一棵大树,他突命开机,大树即将从船舷擦身而过时,他再命“全速,右满舵”,借助大树吃水深减慢漩速的作用,一刹那间窜出了漩涡,转危为安。那军官说见长官难以交待,父亲给他开了一个证明,书写无题诗一首:“西峡泄滩船遇险,抛物卸载求安全,长官若索钱和物,来日法庭面对面。”因那些家俱是长官依仗权势假借军运之名夹带上船的,所以长官看后很生气,却无可奈何。

  三峡虽险,但风景优美,以巫峡十二峰为最美,民间流传着云雨巫山十二峰的故事。传说大禹治水年代,天上瑶池西王母的女儿瑶姬,于8月15日邀集11位姐妹腾云驾雾,遨游四方。她们来到巫山时,只见12条恶龙兴风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围困,瑶姬敬佩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送他《上清宝经》的治水宝书,助他治水,疏通了水道,消除了水患,三峡显得更美。瑶姬12姐妹爱上三峡,奔波在群山之间,除妖降怪,兴云布雨……忘记了回宫,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山峰耸立在巫峡两岸,十二峰名为登龙、圣泉、集仙、松峦、望霞、朝云、翠屏、聚鹤、飞凤、净坛、起云、上升峰,瑶姬化为最高的望霞峰,又称神女峰。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写道:“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写三峡水深流急,舟行若飞的情景,两岸猿声衬托出三峡的苍凉之美。儿时的我好奇,打断父亲话语问:“你见过猿吗?猿声好听吗?”他答道:“见过,比猴大些,皮毛为棕黄色,还有一只灰白色的老猿,似通人性,每当舰船经过神女峰时,它跟着船行方向跑,不停鸣叫,猿声凄凉,我只有长按一声汽笛表示呼应,它才停住,时间长了,我们称它为猿友。”我成人参加工作后,曾经三游三峡,在巫峡听到过猿声,似哀鸣之音,令人伤感,尤其是秋天和冬天,苍凉之中又增添悲凉之意。1985年冬天,我携妻女从重庆登船回乡,船过巫峡,我手拉几岁的女儿观景,听岸上猿声哀鸣,想起父亲当年抗战时期三峡驾船之事,倍感伤怀,竟落下泪来,懂事的女儿进仓后悄声告诉她妈:“爸爸刚才哭了。”

  父亲在南山乡村小学教书期间,我跟着去读书,有20多个学生,只有一间教室,混合编班,教一至四年级初小课程,我与几个小朋友放半天牛,上半天学,半牧半读,晚上在油灯下,父亲备课批作业,我看书做作业,睡觉前必须讲故事,要不我就睡不着,习久成自然。父亲讲过很多故事,其中《冯玉祥自荐当保长》颇为有趣。

  冯玉祥祖籍为安徽巢县,在河北保定长大,自幼家贫,1896年投军,勇敢善战,不久升队官、管带,历任旅长、师长、督军、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国民政府委员、军委会副委员长,授陆军上将军衔。他功高位显,没当官架子,常穿布衣便服,貌似平民百姓。他生活简朴,治军严明,爱护士兵,以带子弟的心肠带队伍,与士兵同甘共苦,得官兵敬重,誉为“布衣将军”。抗战时期住重庆郊区歌乐山,那里多为军政要员,普通百姓不敢当保长,他自荐当了保长,热心为公众服务。有一天,来了一连士兵,连长找他办官差,他身穿蓝粗布衣裤,头缠白布去见连长,连长发火。他弯腰鞠躬后说:“大人辛苦了,这地方当官的多,差事不好办,你们临时驻防,将就一些。”连长怒道:“你敢教训我,你这保长胆子可不小。”冯笑答:“不敢,我从前也当过兵,但从不扰民。”连长问:“你还干过什么?”冯答:“排长、连长、营长都干过。”连长又问:“还干过什么?”冯答:“师长、军长也干过,还当过几天总司令。”连长端详后大惊,立正敬礼,赔罪说:“原来您是冯副委员长,部下该死,请处分。”冯边笑边说:“大人请坐,在军委会我是副委员长,在这里我是保长,理应侍候大人。”连长诚惶诚恐,无地自容,匆匆退出。此趣事后来民间广为流传,冯玉祥的“布衣将军”名声愈来愈大。

  父亲驻防重庆朝天门期间,冯将军多次乘军舰和附带汽艇过江,父亲曾去将军住宅拜访,深感将军为人仗义、刚正不阿、平易近人,十分敬重将军,有过推心置腹的交谈,受益匪浅,后来遵将军教诲,并经将军疏通,于1946年春毅然退伍回乡。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政官员普遍存在骄傲情绪,腐败之风愈演愈烈,父亲作为运输舰长,目睹上层官员贪污、营私舞弊等腐败行为,看不惯顶头上司借军运之名走私贩私,数次顶撞上司遭到打击报复,甚为苦恼,加之祖母患病,母亲生下我后身体不好,萌生离职回乡的念头,但上司不准,还给小鞋穿。在万般无奈之下求助冯将军,并有一番长谈。其时,冯将军看不惯蒋先生专横独裁、反共打内战的作为,担忧国家命运,对父亲说:“这样下去,国家搞不好,你决定离开是正确的选择,再写报告,有关方面,我打招呼,不许他们为难。”就这样,父亲始得如愿离职回乡。临走前拜谢将军,将军说:“切勿言谢,良禽择木而栖,世之常理,这里不是久留之地,我也待不下去,早晚也得走。”将军送了一张穿布衣的照片、一块黄军尼衣料给父亲,手指照片诙谐地说:“你看,我早就不穿军装了。”

  父亲回到家乡巢县后,开五金百货店,生意颇顺遂。不久,国军兵败如山倒,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父亲钦佩冯将军远见卓识,人格伟大。忽然有一天,父亲从外面回家大哭一场,母亲问明原因,才知是冯将军在归国途中遇难,遂在家中摆香案,置将军照片于一圈白花之中,焚香烧纸奠祭将军英灵。父亲对家人说:“将军于我有恩德,我无以为报,将军早逝,国家失安邦治国良材,令人伤痛之极矣。”此后,他常在家人和友人面前称颂将军,讲将军生平轶事,津津乐道,如“布衣将军”自荐当保长、爱国爱民、逐溥仪囚曹锟的故事。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