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感言:缅怀先烈伟业、促进和平统一(2)
辛亥革命网 2011-04-0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林园丁 查看:
先外曾祖叔(外祖父的叔叔)吴禄贞,字绶卿,湖北省云梦县人,出生于1880年3月6日,其文韬武略,堪称一代俊杰,不仅得晚清政权赏识,为康梁旧党属目,更为革命党人所倚重,时人曾将之与张绍曾,蓝天蔚联称为“士官三杰”[2]。后来更有人以他与蔡锷、蒋百里并列为“士官三杰”,先后两举三杰,皆以他为首,足见其在士官同辈中享誉之隆。
吴禄贞虽行年短促,1911年11月7日在石家庄殉难时只有31岁。然其一生建树,却功业卓然。先外祖父吴忠亚﹙黄埔六期、少将参议﹚在写吴禄贞烈士回忆录经常给我们讲述先外曾祖叔的革命事迹,其少怀壮志,十七岁投考湖北武备学堂,以成绩优异被官派选送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留学东瀛期间,结识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加入兴中会,其间曾受孙中山之命回国组织自立军,举行大通起义,这次起义不幸失败了,他再次东渡日本,完成了士官学校的学业。学成归国后,努力捍卫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主张巩固兴中会,在武昌花园山建立革命秘密机关,又赴长沙协助黄兴成立华兴会。当清廷练兵处成立伊始,又衔命打入王朝军界,于考察蒙古、陕、甘之后,又随徐世昌督办东北延吉边务。时逢日人挑起〝间岛〞事端,他先以卫国之理,又以爱国之忱,与侵略者抗争,在当地组织民间武装,结纳绿林豪杰,团结延边各族人民,加强防守,设立学校,修筑铁路,奖励垦植。同时进行测量,亲自研究有关史志,编成《延吉边务报告书》汇十余万字言,为清廷对日抗争,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日本才不得不承认延吉为我国的领土,终于捍卫了国门,其守疆功业,实为近代中国外交史所罕见[3]。故有日本人叹曰:“中国尚有人在,如吴禄贞者,不可欺也”[4]。武昌首义之后,他统领第六镇新军驻屯石家庄,断然拦截清方南运军火,给革命军以支援,并联合山西军民组成燕晋联军,欲与张绍曾、蓝天蔚会师丰台,直捣北京,期以势倾清廷。然其过于自信,疏于必要之防范,终为清廷爪牙所暗算,副官周维桢、参谋长张世膺同时遇害。其罹祸凶刃,身首异处,死事之惨,实属可悲可愤;且使革命功亏一篑,痛失良机,遗恨千古,又诚足可惜可叹![5]
二、武昌首义与先烈吴禄贞在武昌播下革命的火种密切相关
先烈的一些早期革命活动对当时辛亥革命的开创与发展,都有其极为重大的关系和贡献。如其领导的庚子(1900年)“大通起义”,就是第一次把中国民主革命的浪潮,由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亦就是第一次把中山先生所然起的革命烽火,从南部国土延烧到了中原大地,从而划阶段地扩大了武装起义范围,首次冲击了敌人的长江防线,并为以后两湖革命运动的勃兴,乃至辛亥武昌首义的爆发,树立了先声,开辟了道路。湖北辛亥革命前辈张难先先生在其著作《湖北革命知之录》一书中,首列“庚子之役”专章,以为其全书之冠;孙中山先生在其所撰《祭吴禄贞文》中,亦以“倡义江淮 建牙大通”,为先烈谱写下了首曲赞歌,其意义在于此。[6]
辛亥革命之武昌首义能在武昌成功夺取政权,与先烈吴禄贞当年在武昌播下革命的火种密切有关,莫如先烈发动具有革命思想之知识分子入营当兵,他所提倡的“秀才当兵”最为人们所信服。在武昌建立第一个革命秘密机关——“武昌花园山聚会”,据当时人们回忆,先后参加花园山聚会活动的进步青年,共达四佰余人,其中绝大多数后皆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最为著名有李书城、耿伯钊、孔庚、朱和中、刘静庵、胡瑛、张难先、曹亚伯、时功九、周维桢、蓝天蔚、胡秉柯、冯特民、徐祝平、张荣楣等等,则皆曾在本省及外省革命活动中,作出过重大贡献,成为知名的革命领导人物。又如“科学补习社”、“日知会”等重要革命团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刘静庵、胡瑛、张难先等人更是由先烈在“武昌花园山聚会”活动期间亲手培植起来的。辛亥革命前辈李书城、耿伯钊、朱和中、张难先、孔庚当年谈起先烈,他们都异口同声地称:“当年绶卿先生投身革命最早,实为湖北革命第一人”。[7]
吴禄贞雄才大略,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矢志于中国的改革与进步,在革命党人中有崇高的威望。甚至连保皇派领袖梁启超对他也倍加崇敬,视其为中国的希望之星。梁氏在先烈遇难前所写的一封信中指出:“今后之中国,其所以起其哀而措诸安者,舍瑰伟绝特之军人莫属也,其所以由此以谈,则天下苍生所望于公﹝指吴禄贞﹞者,岂有量栽!”[8]武昌首义爆发后,全国都注视著吴禄贞的行动,革命党人更寄予他厚望,如果他不死,北方起义能实现,局势将是另一番景象,革命将会顺利取得进展,袁世凯岂能轻易篡权窃国?!使之及北洋军阀祸国殃民达十余年之久,真可谓“有吴无袁”。
三、人们对先烈的追思
先烈遇害的噩耗从石家庄传出后,举国震惊。武汉前线起义将士和南方义士义愤填膺,怒火冲天,高呼要报仇雪恨,要求兴师北伐,为吴禄贞报仇!曾任吴禄贞参谋的白朗与“中州大侠”王天纵在豫西举行反袁义旗,要为吴公雪恨。义军一度发展到数万人,纵横鄂、皖、陕、甘数省,给了封建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袁世凯先后调动二十万大军进行围剿,这是袁统治时期一次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9]
噩耗传到延边,延吉、珲春人民群众悲痛万分,万人集会,在北山学堂为先烈吴禄贞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以志哀思。各界人士敬祭吴公的大量祭文、悼诗、诔词、挽联,倾注了东北人民对先烈的爱戴和深情!已编成《延边哀挽录》。[10]
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为了表彰先烈,“宣示天下,以负忠烈之意”,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于三月七日特颁《大总统抚恤吴、张、周三烈士令》,抚恤烈士遗属。[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