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首义元老曹珩的半世坎坷(3)
辛亥革命网 2011-03-31 00:00 来源:纵横 作者:曹璧 查看:
抗战爆发重上战场
1937年抗战爆发,再度激发了父亲爱国爱民的满腔热忱。正愁报国无门,恰逢吕国桢以黄埔五期炮兵科的出身转入炮兵部队,转战于上海江湾、徐州、台儿庄、九江、马头镇、长沙、金华等战场,曹珩与兄弟志同道合,共赴国难,多次跟随吕国桢转战南北,在吕国桢部担任参谋、参议、书记员等职务,帮忙起草文稿及各种计划方案。后来吕国桢升为炮兵四旅旅长,陆军总部炮兵副指挥官,也常常不忘自己的大哥。父亲抗战八年中不断主动找事干,不计待遇,在抗战后期鄂西北战场紧迫时,赶到时任襄枣师管区副司令、代司令的李春初(我丈夫)处,找大女婿要求参加抗日活动,跑到该司令部下属驻地分散的六个团部帮忙写文章,结识了团长刘义生。两人一见如故,亲如兄弟。父亲经常帮助刘义生做一些与日军作战的计划类文书。
在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追授给曹珩一枚金质纪念章,由我代收。抗战胜利后,1946年万耀煌接任湖北省主席,战后头绪繁多,百废待兴,多次邀请曹珩这个鄂军兄弟、首义战友前往,父亲成了万耀煌的参议和谋士。万耀煌曾经多次资助过他的生活。
在那些年代里,父亲长期赋闲,颠沛流离,有时生活无着落,穷困潦倒。首义及鄂军中的战友、同志及朋友曾经多次给予资助。
故土难归死不瞑目
1947年父亲的把兄弟吕国桢任台湾高雄要塞司令,据守一方,想起了颠沛流离30多年的兄长曹珩,多次邀他到高雄长住。延至1949年初,经过慎重考虑,父亲58岁时搭乘吕国桢安排的军舰去台湾。当时接他赴台的是时任吕国桢高雄要塞的副手,正是在抗战时鄂西北的襄枣师管区我丈夫的部下刘义生先生。1949年后吕国桢升为台湾炮兵司令官(中将),其职由刘义生少将接替。此后父亲在台湾的生活全由高雄的刘义生和台北吕国桢照顾,并定居高雄。
在吕国桢、刘义生两位处我们自是放心,但是少不了父子的亲情牵挂。据后来往返中国台湾、金马、美国、香港、大陆的朋友说:父亲常常惦念我们。朋友背出父亲常说这样的诗句:“大陆不回,只有梦想,子女不见,只有痛苦,故土不归,死不瞑目。”我们深知父亲想念我们,我们千方百计托朋友往他处传信。
此后几乎音讯全无。父亲去世后,过了三年我们才知道。他惟一的一篇《回忆录》和《曹珩先生生平事迹》是在十几年以后李志新先生来大陆时一并捎来的。
蒋氏父子亲题寿匾
1970年父亲79岁,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住高雄西子湾时,听到有关人士介绍高雄有位隐士是辛亥首义元勋、中山先生信徒。蒋氏父子非常重视,指示下属了解筹备并安排接见,蒋氏父子接见父亲时,向在场的高雄国民党市委和市政府主管交代,一定要妥善安排好老人的生活,为老人购买住宅,并让老人担任高雄市政府参事。蒋介石并亲笔题写了一幅寿轴,赠送给父亲,作为祝贺父亲八十大寿的贺礼(见台湾版本《故曹珩先生生平事迹》及台湾三卷本《湖北旅台人物志》卷一)。
父亲89岁时,蒋经国“总统”、严家淦“副总统”在台北亲笔题写了高度称赞父亲功勋的贺寿牌匾,由蒋彦士秘书长专程送到高雄父亲家中。当时湖北省武汉市涉台单位看到台湾报纸和电视报道,主管对台工作的刘秀庭、胡昌民等还特地告诉我们全家,并组稿有关父亲的多篇文章在报刊上报道。
台湾来人告诉我,此后台湾媒体纷纷报道父亲的事迹,台湾的《传记文学》、《辛亥首义会刊》等多种报刊发表了父亲生平惟一的一篇有关辛亥首义的回忆录。此时父亲已经成为“知名人士”,生活状况也逐渐改善。
父亲1984年8月24日辞世,终年94岁。从治丧委员会《故曹珩先生生平事迹》和湖北同乡会事后的来信中可以看到: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闻耗,特拨丧葬费三十万(新台币,下同),以国葬之礼仪安葬,棺木上覆盖国民党党旗和“中华民国”国旗。国民党高雄市委、辛亥革命革命同志会、湖北同乡会及高雄市各界联合组成了治丧委员会,丧事可谓“极为尊荣”。
家事国事天下事,父亲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最好见证。一个有良知的少年投笔从戎、参加湖北新军,因爱国爱民,不满清政府腐败,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主共和国的惊涛骇浪中,亲身经历了辛亥武昌首义的腥风血雨;到不满时政,毅然辞去军职官衔,宁可颠沛流离68年,决不与违背国家民族利益的当朝妥协;抛妻别子,飘零台湾,半世辛酸,与亲人隔海相望终不能见,留下无限遗憾与世长辞。以他的坎坷人生谱写了一首爱国志士思念绵长的历史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