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首义元老曹珩的半世坎坷(2)

辛亥革命网 2011-03-31 00:00 来源:纵横 作者:曹璧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我的父亲曹珩是辛亥首义的主要参加者和临战重要指挥者之一,为推翻满清封建帝制,创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辛亥

  意外枪响后果断率部举义旗

  蒋翊武总指挥离开之后,指挥之责自然落到第一营的营代表曹珩身上。10月10日傍晚,曹珩在左旗营房大操场召集各营营代表紧急会议,并报告彭、刘、杨三同志就义,机关被破坏,许多同志被抓的消息。曹珩说,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不在,名册已抄去,城门已关闭,大家已成笼中之鸟,不免一死。不如团结一心拼死一战,发扬革命精神,死了也重于泰山。这战前动员意见得到江光国、张融、刘靖邦、沈廷桢、胡培中、曹珩等六位标营正副代表通过,并将任务分配传达到各标营,积极筹备,仍旧按照原来总部布置的计划,10月11日晚7时起义,鸣枪为号。

  武昌起义最大困难,是缺乏子弹。平时每兵所配空包子弹五粒,每队在军装房、保管房,保管有实弹一箱,一千发,未得准许,不得使用。10月10日7时前工程营的熊秉坤,向其队官索取军装房所存子弹,未获批准。熊秉坤带随行同志强行将军装房门撞开,强抢子弹到手,队官见势害怕,乃越墙逃避,被熊秉坤枪击而死。此时曹珩与蒋方仁、李英敏三人,正商议起义时出击准备,被枪声惊动,时值七时正,因枪响是统一规定的起义信号,也是一点火星即会引起爆炸之际,曹珩以为起义又提前一天(此前由中秋节延至10月11日),但身边仅有一棚留守新兵,弹无一发。此时二排排长徐世猷闻枪声即问曹珩:“兄弟,怎么回事,若能讲明白,即可替你们想办法”,曹珩因为保密,谨防反奸,矢口支吾,这时枪来弹往,隆隆不绝,一直至10月10日晚十一点多钟,枪声开始停止。晚十二时许,徐排长又对曹珩说:“今晚究竟怎么回事,望即告诉我,若不放心,送给你五十排子弹,作为保证。”曹珩为他的诚意所感,也因急于参战,当即接过挂囊内子弹对徐排长说:“请将官兵左臂佩戴一条五寸宽的白布,作为标志。”徐排长欣然接受,当晚口令“攻击”,这就是民国开国第一个口令。曹珩即率新兵一棚、随队官胡廷佐、排长黄继等共同起义,攻占藩台衙署,并看守藩库金银钞票。

  据《辛亥武昌首义史》介绍,41标起事曾受到黎元洪阻挠。曹珩等41标官兵在攻占藩台衙署途经百寿巷时,消灭了设在那里的警务会所。除了攻打总督府(制台衙署)和八镇大本营以外,首义之举中的行动多是强行占领。强占藩台衙署虽没有经历激烈的战事,但据后来的社会、政治、史学方面评论认为,及早抢占藩台衙署并守卫保全藩库金银钞票,杜绝任何势力抢夺府库,对于极缺经费、枪支弹药、医药的起义军来说比一场战斗取胜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辛亥武昌首义夺权的核心步骤之一。

  10月11日夜、12日1时后,炮兵蔡汉卿炮毁保安门,将大炮直拖往蛇山,炮声轰隆,威震四方,而后,制台衙署起火,此时瑞澂制台及陆军部督练总参议铁忠将衙后开洞出文昌门,携其眷属乘军舰逃走,统制张彪带领辎重一营经汉口刘家庙向北逃去。至此起义夺权斗争取得胜利。

  起义之后,曹珩率部驻扎武昌黄鹤楼,戍守江防,特制红旗一面,并亲书“兴汉排满”四字,高举义旗飘扬楼头。曹珩后来又升为战时总指挥部参谋、鄂军政府参议。

  蒋翊武10月13日由汉川赶回武昌省城,参与筹组临时军政府并任副参谋长。公推黎元洪为湖北都督,孙武为军务部长。湖南首先响应起义,江西随即附之,沿长江沿线各省,均树旗响应,海军总司令带领军舰赴汉赞助起义成功。满清政府已经瘫痪,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至此宣告结束,“中华民国”由此开端。

  阳夏保卫战中的督战官

  父亲的《辛亥武昌首义回忆录》仅记述起事经过到1911年10月12日夺权胜利的史实,后期经历并未涉及。为了弄清他辞职的原因,我根据现存的父亲实物,台湾等地的史料和我们亲眼所见,以及他自己对家人提及的他的经历等等,将他辞职前后的事补遗如次。

  辛亥首义取得初步胜利后,黎元洪出任都督。为了稳定局面,断绝黎元洪对清政府的幻想,革命党人在10月17日安排了一个祭告天地的誓师典礼,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父亲作为总指挥部参议,参与策划了这一重要活动并参加了当晚起义将领的首次会议。现在台湾流传着曹珩能背诵和书写黎元洪誓词一事。这与他亲身经历,铭刻在心,不无关系。也说明这些情节一直牵挂着首义游子的灵魂。

  当时败退的清军在汉口焚烧民房,从桥口以下数十处起火,10月18日,父亲带领起义军队渡过长江,奋不顾身,扑火救人,并提出决不让火烧过四官殿。父亲在抢救中,身上着火,烧伤多处,留下多块烧伤疤痕。记得我十岁左右时曾见过,并问过他,父亲向我讲述过这件事及阳夏保卫战经历。

  袁世凯为了夺权,用两面手段对付武昌首义。派北洋军的部队攻打新生的革命军,阳夏保卫战,敌我力量悬殊。在黄兴的指挥下,奋战十余日,汉口、汉阳先后失守。11月27日革命军退守武昌,在这期间,父亲一直带兵在前线。辛亥革命纪念馆中有曹珩所佩“督战官”臂章实物。起义时一律佩戴白布袖标;而曹珩所戴臂章是只有在起义之后,阳夏等保卫战斗中,战时总指挥部派往前线的“鄂都督府督战官”才有,因此数量不多,现存实物仅此一件。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不得已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军阀袁世凯。曹珩深感形势发展与起义的初衷背道而驰,痛心不已。孙中山先生卸职后,着手进行社会革命,积极奔走,解决民生问题。4月到上海、武汉、福州、广州等地,致力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发展民族工商业和铁路交通事业。4月9日孙中山先生应湖北军政府邀请,乘轮船来到武昌。在武汉五天内,孙先生发表演说,参观访问,接见朋友,父亲奉命负责接待与保卫工作,跟随在孙先生身边,并参与孙先生在汉演讲和发表文稿的起草与执笔。这件事我曾听父亲讲过。他是个不事宣扬的人,只有终身难忘的事才反复回忆,念念不忘。

  孙中山被迫辞职,袁世凯大权在握。事实上标志了辛亥革命和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父亲见到这样结局,特别是在武汉近距离接触了孙中山先生,对孙先生的品德和理论深感佩服,认识到“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的惟一出路,对袁世凯等窃国大盗深恶痛绝,更反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使他感到多年的理想破灭,精神上受到巨大冲击,因此在鄂军政府参议、上校军械处长任上毅然决定辞职回乡,但多次申请未被批准,反而被曾经参加首义的上级挽留,晋升为陆军少将实官,担任旅长。

  参加讨伐袁世凯战事结束后,1917年他再次以“革命告一段落,事成身退,辞职回乡,退隐山林”为由,坚决、执意、严肃地提出辞职。作为一名首义元勋,有功劳和名分,有地位有收入,有一批同志、同学、同仁和朋友的广泛社会支持,却执意请辞,这不能不与他的人生观和孤傲的脾气有关。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