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父聂豫在辛亥革命前后

辛亥革命网 2011-03-30 00:00 来源:三峡晚报 作者:聂志安、聂厚定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曾参加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叔父聂豫,离开我们整整七十年了。至今在当阳河溶的街坊亲邻和我们后辈人中,仍流传着他的许多逸闻轶事,作为
 

  曾参加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叔父聂豫,离开我们整整七十年了。至今在当阳河溶的街坊亲邻和我们后辈人中,仍流传着他的许多逸闻轶事,作为聂豫的后代,有义务将这位前辈的事迹进行整理贡献给社会,以告慰叔父在天之灵。

  背井离乡

  聂豫学名晴晖,号豫,小名庆儿。祖父聂广成,父亲聂锦斋,均在河溶镇上经营“聂广成丝行”。他们为人厚道,且经营有方,经多年积蓄,终于置了一份产业。聂锦斋因中年得子,全家喜庆不尽,故为子取名一个“庆”字。

  聂豫幼年聪明、乖巧,赢得顾客和长辈们的喜欢。他少时,师从沔阳秀才李筱藩读书,由于学习勤奋,成绩总在众生之首。他博学,又特别喜欢文学,一本《红楼梦》读之再三,并将其中诗词编成小曲,自拉二胡,自打围鼓,唱与众听。由于他嗓音圆润,表情细腻,常引得听者喝彩叫绝。

  18岁时,聂豫在父辈的丝行里接触三江之客,广收百家之言,即产生了为民报国之志。他认为列强凌弱,华夏不振,皆是满清为害,发誓与满清势不两立,并当众剪下辫子,以明志向。1904年,聂豫辞父别母,身背心爱的二胡,手提简单的行李,踏上了赴汉求学的长路。

  聂豫到了汉口,先入方言学堂。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早已通过秘密组织传到武汉,学堂不乏新派人物。在汉口,聂豫于课余饭后漫步街头,不自觉到茶馆听书,一次书毕人散,他忍不住上前操起说书先生的琴弹了一曲。由于技巧娴熟,大得老板赏识,叫他常来常往。后来,聂豫联系当时形势,编了《王让吞炭》、《亡国恨》、《碎琴缘》等段子,加入说书行列。由于他编的段子内容新、格调高、弘扬了民族正气,揭露了满清王朝的腐败与无能,使许多军界人士、学生、商人、居民都喜欢听。革命党人即暗中与其联系并接纳,蒋翊武、张难先、孙武等对他极为赏识,亦相见恨晚,愿同生共死。

  武昌首义

  随着阅历的增长,聂豫深感欲救国救民,光靠读书不行,要推翻清王朝一个人干更不行。经过精心策划,他组织了一个“振团尊心会”亲任会长,与一批同志抱成一团,开展各项革命活动。

  活动需要经费,自己是组织者,责无旁贷,就回家筹钱。父亲聂锦斋虽有积蓄,但不支持他干这种有杀头危险的事。于是他打起了店里几十担存丝的主意。原来“聂广成丝行”经过几十年苦心经营,在客商中颇具信誉,那些来自远安、南漳的丝客们,一到河溶就将丝货往“聂广成丝行”一寄,自己寻乐子去了,一玩就是十天半月的。待客商们玩够了,丝行也将他们的丝货代售完毕,客商兄与丝行结个账完事,聂豫回到河溶筹款时,恰遇丝行里存十多担丝,他以丝在汉口销路好、价格高为名,要父亲将这些丝让给他带到汉口销售,父亲答应了他。后来这十多担丝连本带利全部成了聂豫从事革命活动的经费,“聂广成丝行”却因此赔了大本,且名誉扫地。为此,父亲又急又气,一病不起。以后叔父聂豫忆起此段情况,总感到有对不起父亲的地方。但他又说,当时为了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革命志士没有一点舍弃精神怎么成呢?先父如有在天之灵,也一定会谅解和欣慰的。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武昌发难,举行了震撼全国的辛亥首义。第二天聂豫从汉口渡江,就任革命军都督军务部参议职,协助军务部长孙武指挥作战。

  不久,清军反扑,战局紧张。聂豫亲自化装渡江侦察。侦察当中,曾说服一清军机枪连连长率一连人枪归顺革命军。汉阳失守后,武昌成了一座孤城,形势危急,革命军中有些将领意志动摇,打算放弃武昌。聂豫主张坚守待援。他亲率士兵挖壕备战,誓与武昌共存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