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先贤蓝天蔚兄弟和朱祖圻父子(2)
辛亥革命网 2010-12-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卢俊 查看:
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巨大的民族危机感使他对腐朽无能的清王朝失望痛恨,作为一名怀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青年士子,他渴望进行变革。会试受阻后回到武昌又写下《庚子明府集同人登鹤楼旧址》:
黄鹤一去不重游,有客登临送晚秋;
极目烽烟惊远塞,伤心劫火感层楼。
沧桑尝付邯郸梦,岁月偏为过客留;
叹息兴亡千载事,年年江上使人愁。
然而媚外而专内的朝廷亲贵对冰冻三尺已非一日之寒的危局仍是“夏虫不可以语冰”,不是打呵欠就是打莲花落地苟且敷衍。
科举废后,因有功名和受张之洞赏识,他被保举以道台衔实授安庆水上警察厅长,开办中国早期警政。他参加了同盟会,由一个相府世家的贵胄后裔和官员转向了革命。他与时任安庆警政学堂会办的革命党人徐锡麟结为金兰换帖的兄弟,徐刺杀安徽抚台恩铭时朱亦在场。他悲愤难抑,赋诗道:
露冷霜凄月未沉,清斋独坐酒频斟;
感时有恨惟看剑,知己无人欲碎琴。
历尽风波诗胆壮,盼骑鸿雁客愁深;
青灯一点书千卷,披豁襟怀且放吟。
沉痛和忧国忧民的襟怀跃然纸上。
宣统三年(1911年)朱祖圻接替江苏如皋郑仲常任清王朝268年最后一任芜湖正堂,正当此际,辛亥革命已山雨欲来风满楼。
朱祖圻的独子朱筠随祖父居武昌就学两湖书院,两湖书院位于现紫阳路武汉音乐学院都司湖一带,是1890年张之洞创建的兼授中西两学的新式学府,培养传统文化与新知识兼备的人才,黄兴、李书城都出自该书院。朱筠字石堪,生年大约1887至1893年,卒于1935年。出身世宦书香门第,善诗词工文墨。面临国势垂危,平素钦仰徐锡麟刺恩铭以身报国的英雄之举。加之张之洞兴办新学,武昌地区的反清革命宣传进入学堂,大量有新知识的知识精英长期接触革命刊物《民报》、《猛回头》、《警世钟》等,受到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复兴中华的有生力量。朱钧常与校内外有志青年传阅革命书报、宣传革命思想,情系中华、位卑未敢忘忧国。
蓝天蔚(1878—1921年),字秀豪,出生于湖北黄陂蓝家大湾,家贫,父蓝详彦种田兼做裁缝,有弟蓝才蔚、蓝文蔚及妹蓝菊娣。天蔚聪慧,进学为秀才,少怀大志,尤喜爱军事。时张之洞在湖北编练新军,天蔚遂于1896年投笔从戎入武昌新军工程营,被张之洞选送湖北武备学堂,再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与吴禄贞、张绍曾被称为“士官三杰”。1903年与刘成禺、李书城等人创办《湖北学生界》,与黄兴等发起组织“拒俄义勇队”任队长。归国任湖北新军三十二标标统(相当于团长),兼将弁学堂军事教习,培植军中革命力量和军事人才,秘密参加设在孙森茂花园李廉方寓所处的武昌花园山革命聚会(1950年代这个私家花园已经废弃,成为我们这群小学生捉迷藏的地方。革命聚会后发展成崇福山街处的日知会,是幢石库门的老式房子,进门就是一极小的天井,是我同学的住家)。此时董必武曾任其文牍(文字秘书)。后蓝天蔚再次赴日考察军事,肄业于日本陆军大学。宣统二年(1910年)回国被委为陆军第二混成协协统(旅长),驻防奉天(沈阳)北大营。蓝天蔚是老同盟会员,在革命党人中有很高的军事资历和沉着大度领袖群伦的军事才能、深为士兵爱戴。
蓝天蔚之弟蓝文蔚,字汉凌,生年约在1887年到1891年间,卒年1967年。曾就读两湖书院高小、湖北陆军小学和陆军第三中学,辛亥革命时正由保定军校一期毕业到北京升陆军大学。受其兄影响,也成为抱有“非革命不足以救国图存”的青年军人。由此可见,革命思想在军中传播、革命组织在军营厚植是辛亥革命最关键的力量。
辛亥之时的狂飙
1911年10月10日夜七时,武昌新军工程营一声枪响。当夜起义军炮队占领蛇山棋盘峰阵地(今抱冰堂《卢立群先生故居》上方山脊一带,郑南宣题写的《首义炮台》已成为山上一景)并摧毁总督衙门(今三烈亭所在处),一夜浴火苦战首义成功。10月11日第一面十八星旗插上蛇山头黄鹤楼旧址上的警钟楼(内设纯阳酒家,又名纯阳楼),武昌光复到处悬挂十八星旗,清王朝的一统江山就此被捅开一处缺口。在通电各省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