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外公:辛亥革命中的中国青年敢死团团长朱
辛亥革命网 2011-10-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汪竟成 查看:
我从未见过外公,对外公的印象首先来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注释中知道,外公是十大战犯之一,我一直不理解这个问题,据大姨生前告诉我,外公是个学者,两次留学德国获柏林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24岁就当上了北大教授、地质系主任,是与李大钊同时被北洋政府追捕的革命党人。在过去那些年代长辈们基本上不讲外公的事,直到两岸关系缓和后,才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台湾朱家骅研究会的文献中粗浅的了解到一点情况,现在了解外公的长辈、同事大多不在人世,台湾的朱家骅研究会无联系,值此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时,将我所了解的点滴信息汇编写出,以示后代对先辈的纪念之情。
一、辛亥革命经历
朱家骅、浙江湖州人、1893年出生、1963年70岁仙逝台湾、至今冥寿118岁。1908年15岁考入同济大学前身,同济德文医学堂。在此期间受国民党元老黄兴、张静江、宋教仁、于佑任等人影响,加入同盟会,投身反清运动。1911年3月在上海组织成立中国青年敢死团并任团长,有团员500余人,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11月3日上海义军发动武装起义,当晚攻打江南制造局(今上海江南造船厂),外公头缠红布,手持武器,带领敢死团冲锋在前,第一个冲入敌人阵地,4日上海光复,5日在蒋介石指挥下敢死团开赴杭州作战,杭州光复后又率部份团员赴汉口战场,参加战地医院工作,直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大总统二个月后,才返还上海校园继续学习,并转入国民党,为辛亥革命立下汗马功劳。
1913年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考试合格毕业,是同济的首届毕业生。毕业后为孙中山组织“讨袁”青年军。下半年孙中山为培养人才,派遣辛亥革命有功人员汪精卫、朱家骅等66人出国留学,后因缺少经费计划搁浅。
二、学术与教育经历
1914年外公自费赴德留学入柏林大学矿科学习,1916年12月底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迫中断学业于返还上海。1917年北大首任校长蔡元培聘24岁的朱家骅为北大德文教授,成为北大第一位德文教授,也是北大最年轻的教授,教学认真,讲课全用德语,誉满全校,罗家伦(清华大学首任校长)为此也选修外公的课成为他的学生。
在北大执教期间,积极参与革命活动,组织了“五四运动”。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开创了教授留学制度,外公与鲁迅的弟弟周作人等赴欧美留学,重返柏林大学地质系学习,1922年获地质学博士学位,此时爱因斯坦刚获诺贝尔奖,想访问中国,经外公联系蔡元培使爱因斯坦成功访华,1923年外公入瑞士苏黎士大学学习英文与经济学。1924年回北大任地质系教授、德文系主任,地质学研究方向为燕山山脉构造运动。
1925年6月3日外公组织指挥了北平学生抗议上海五卅惨案的罢课、示威游行。10月26日领导北京学生数千人在天安门开会,发表宣言要求取消不平等条约。11月28日指挥工人学5万人在神武门举行国民大会,以大会主席身份作了推翻军阀卖国政府报告,会后赴执政府示威,要求段祺瑞下台。1926年外公与李大剑等特别党部成员又多次组织在天安门举行的国民大会,并作革命动员报告。因此与李大剑、鲁迅等人一起受段祺瑞通缉,4月段祺瑞下台,张作霖执政杀害了李大剑。外公等人从外东民巷六国饭店出发秘密离开北平,前往广东参与组织北伐准备工作。
在此时期外公奉命组建中山大学,受中共广东省委指示,邀请鲁迅到中山大学指导工作,并聘任为教授。1927年3月1日中山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外公作《本校筹备之经过和将来的希望》报告。
三、政治生涯经历
北伐胜利后国民党大本营迁往南京,外公先在广东主持北伐军后方司令部工作,后蒋介石组织国民政府邀请外公入阁,在国民政府中先后担任过浙江省主席、交通部长、教育部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校长、中央大学校长, 中英庚款董事长、国民党中常委,中央组织部长等职,退休后任联合国同志会会长。
外公在政坛上的作为极为丰富,积累了大量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政绩,特别在教育文化领域里建树颇丰,中国的汉语标准读音,第一届武术运动会、西湖慱览会均由外公创立,由于我所掌握的资料极少,只讲几件对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事件。